從微信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假如中國四天沒有醫生……》,頓時覺得身為醫生的自己非常重要!果斷轉發朋友圈,大家都看看,都看看!別老是對醫生這不滿意那不滿意,假如中國四天沒有醫生,不不,不用四天,就是一天沒有醫生,就得有多少人走在黃泉路上,不用說一天,就是一小時都夠嗆。醫生到底有多重要,別等沒有醫生了才知道!
朋友圈點贊的寥寥無幾,屈指可數的幾個自然都是醫生。其中一位醫生朋友在評論里這樣寫道:誰這么無聊?第一天沒有醫生,醫生愛人:“對!就應該**!不給提高待遇不干了!一天天累死累活出力不討好!”第二天沒有醫生,醫生愛人:“哎呀,你們不干活了,這也沒啥反應啊,少了你們人家該干啥干啥啊,人家上網也能看病啊,再等一天看看啥情況,能不能提待遇吧——”第三天沒有醫生,醫生愛人:要不你回去上班去吧,這一天天在家待著不掙錢,孩子這月沒錢上輔導班啊,小飯桌也要錢的啊,你平時還在醫院吃飯呢,現在在家吃飯不也得花錢嗎?“第四天沒有醫生,醫生愛人:”你上不上班?不上班離婚!真以為地球少了你們轉不寥寥啊?老百姓離了你們活不下去了啊?你們也就能干個大夫吧,從醫院出來除了吃飯你們還會啥?“這位醫生朋友接著寫道:因此啊,我覺得不管是醫務人員還是咱們兒科醫生,以及其他各種職業,各種層次的人,千萬不要太把自己當成一盤菜,任何一個崗位,少了你馬上就會有下一個人來替代,除了你家里的親人,沒有人真正在乎你,千萬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這位醫生的話似乎很有道理,中國最不缺的就是人,醫生離職了,沒有關系,每年都有那么多醫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呢,正好空出就業崗位。就算你是個鼎鼎有名的醫學大家,你不干了,可能是醫學界的重大損失,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講,有什么關系呢?反正不影響他們看病。再說了,就算影響大家看病了,又能怎樣?每年冬季的兒科就診高峰,大醫院都人滿為患,家長們怨聲載道,動輒打罵醫務人員發泄不滿和怨氣,各大媒體也競相播報兒科告急!有關部門屢放大招,通過降低入職門檻、內科醫生轉崗、醫學院重新開設兒科專業等措施增加兒科醫生數量,但一年年過去了,每到冬季,醫院兒科照舊人滿為患怨聲載道,新聞媒體照舊播報兒科告急,有關部門照舊屢放大招……兒科醫生的數量不但沒有增加,還在一年年減少,兒科醫生越來越累,越累越想離職,離職的越多,兒科醫生就越累,惡性循環還在繼續……而說好的提高待遇呢?二胎又來了……想想就累得慌……
是,大家都是普通老百姓,誰活的都不容易,有份工作也是不容易。能干就干,不愿意干就走,沒有人強迫你不許離職,頂多兒科醫生都走光了,大不了醫院兒科停診,反正兒科也不掙錢,**還多,撤了才省事呢。
是,當了這么多年醫生,真不知道自己除了看病,還會干啥。其實只要能吃苦,干啥都能掙點錢養家糊口,看看早年離職的同學和同事,不都活的挺滋潤呢嗎?
所以,干和不干,可以自己選擇。選擇的結果,無關人品。留下來的,可能是真正喜歡這份工作,也可能是為生活所迫。能干就干,干得心甘情愿,干就樂于奉獻,這份職業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不是其他行業所能比擬的。不想干就當機立斷,開始一段新生活,什么時候都不會太晚。不要猶豫不決瞻前顧后,不要一邊訴苦一邊埋怨,祥林嫂沒人喜歡。哪個行業都有不盡人意之處,哪個職場人沒有苦衷?”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的工作從來都沒有過。
醫生向來就是一個風險高責任大的職業,兒科醫生更是如此,”累死累活小兒科“,兒科醫生的難處,大家都懂。如何留住和吸引兒科醫生,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既然如此,醫生們,別太把自己當回事,能干就干,不干,明天太陽依舊升起,地球照樣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