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愿意學醫的人越來越少。
去年夏天,我和我們招生辦的老師去招生。
電子、電信、光電,各大工科攤位前門庭若市。
我們攤位寥寥無幾。
其實我們學校八年制是華中地區所有學校里分數最高的專業(當年情況而言)。
我記得有個孩子路過同濟門口的時候說,爸爸媽媽,我還是想當醫生。
他爸說,還是算了吧,現在當醫生太危險了。我們希望你平平安安的。
我聽了很贊同。
如果他們知道了我們的收入,估計會恨不得拆了我們的攤子。
有人說現在醫學院分數仍然很高,這是我說沒人愿意學醫是矛盾的。
事實上,最近醫學院專業的分數已經在下降了。
一個金字塔最先受影響的當然不是會塔尖,所以說北協中山華西同濟湘雅的分數沒降,意義不大。
2.學醫路程艱辛,大醫院招人門檻高。
鄙人雖然不才,所在的醫院沒博士***也基本就再見了。除了一些醫技科室。
還要看第一學歷,本科也要是全國那一二十所醫學院畢業的。
這一點幾乎卡死了所有本科二本、三本醫學院校畢業,通過努力考取了本院研究生的同胞們。
但是你們不必憂傷,這其實是懸崖勒馬。
學醫路途艱辛。
我讀大學的時候,常年一天八節全英文專業課,晚上自習到教學樓關門。
月經考。
學校還拿淘汰制什么的嚇唬人。
有兩個同學讀了一半受不了了,轉去了別的專業。
現在做生意混得人模人樣,有房有車有老婆。
3.優秀醫學人才流失嚴重。
大多數年輕醫生工作強度高,時間長,全年無休,沒有周末節假日。
說我工作不忙竟然還有時間寫知乎的腦子里面估計是進水了我吃手術餐蹲馬桶的時候看看手機都不行嗎。
收入低,鄙人每周工作70小時,月收四位數。還不是很大的四位數。
過幾年工資多點。但除以工作時間,單位時間的工資仍然沒法看。
這種情況在大三甲醫院往往要等到副高了才會改善。
不要老拿骨科心內主任說事,一個醫院也沒幾個骨科心內主任。
現在的時代,講的是效率和性價比。
別人一周工作40小時賺4000,你一周工作70小時賺6000,誰更廉價,一目了然。
收入方面我只能說信不信由各位了。
確實,我也認識一年賺七位數的大主任、大教授、大老板。
各位有認識的七大姑八大姨當醫生,認為多么多么有錢,我不盲信也不否認。
有錢的醫生當然有,但是比例很低很低。
總之,鄙人所在醫院的年輕醫生都就這么點了。
還有說我是因為不思進取才窮的,我真的……feel so sorry for your IQ.
其次,工作環境差。
這里說的不是醫院的樓修得破,值班室漏風鉆老鼠。
而是醫患環境(媒體,你要負責)。
往輕了說,病人意見多難伺候;往重了說,碰到醫鬧生命安全都沒保障。
看你怎么想怎么看。
培養周期長。
大醫院的小醫生動手機會少,成長太慢。特別是精細手術科室。
一輩子熬不出頭的大有人在。
大教授是有錢,但畢竟是少數。
想在好醫院混到那一天,先熬過十幾二十年鼻青臉腫的生活再說。
blablabla,不繼續寫心靈***了。
以上都是心平氣和的客觀描述。
覺得我戾氣重,甚至是在抱怨的同志可以關網頁了。
想教育我“哪個行業不累”的同志,也可以關網頁了。
我的認知水平沒有差到那一步,不需要常識科普。
對于某些上帝,我永遠只有一個問題:你的鍵盤是什么牌子的。
接上。不管怎么說,這些原因都導致很多年輕醫生、高端醫學人才負能量積累。
很多人想走但還是留下來。
因為舍不得學了這么多年的專業,覺得太可惜,青春喂了狗。
抑或是不夠勇敢,被家庭等等束縛,下不了決心跨出這一步。
不過偷偷地說,我知道不少人是賊心不死的。
噓。
我的同學們轉告時候的那喜悅勁兒,發朋友圈微博配的文字都是“終于掙脫了醫生行業”之類的話。
當然,要屏蔽掉老板們。這種感覺不當醫生的人很難懂。
一個真實case:
一朋友前年跳槽去上海做consulting,今年買了輛沃爾沃。雖然也算不是豪車。
但擱幾年前他吃頓海底撈、買件MUJI都心疼半天。天差地別。
當然,這只是個例。
跳槽了混得不好、混不下去后悔的當然也有。
不過鄙人竊以為這種人就算留在醫院,也成不了什么大事。
走到哪說白了都是靠能力吃飯的。
醫生基本是鐵飯碗,后期職業。
前期被壓成狗,生活不能自理。
紅包什么的大概是下級小醫院的東西,反正我從來沒見過。管得嚴。
前期投入巨大,收入回報不成正比;
如果40歲以后能修成正果,收入還是很可觀的。
當然,一輩子都會非常忙,都在不斷地學習。
同時,也只能是個中產。
真的想當醫生發財,只能去夢里懸壺濟世了。
一句話總結:
愿意一輩子吃苦;
有足夠覺悟和追求;
身體扛得住、膀胱和腸胃夠強大,腰椎、頸椎夠好,不怕靜脈曲張;
來了鬧事的跑得夠快;
且家里經濟條件允許,對此真心感興趣的,可以學學醫。
畢業急著出來賺錢,熬不了夜、耐不住寂寞、看不進去英文文獻專著,覺悟不夠高的,我覺得就算了吧。
不是害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