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不愈的慢性病人中,有3——5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但統計數據表明,超過九成的患者沒有得到有效治療,而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非精神科醫生忽視了病人可能除了“身病”之外還有“心病”。
今年6月,62歲的李先生因頭昏、雙下肢乏力入住某三級醫院,當時診斷為“腦梗死”、“器質性精神障礙”。經治療,患者病情控制不好,更為嚴重的是胡言亂語,出現明顯精神及行為異常?;颊呒覍俳涍^多方打聽,找到心身科主任白漢平。經過半個多月治療,患者精神狀況明顯改善,血糖高、電解質紊亂也逐漸控制。看著病人一天天好轉,患者家屬感激不盡。白漢平欣慰地說:“精神科與綜合科協同合作可以解決軀體疾病所引發的精神問題。”
專家介紹,在現代社會,傳染病、寄生蟲病、營養缺乏病已經不再是威脅生命的主要疾病,它們在“疾病譜”和“死因譜”中所占的地位已不重要。相形之下,與心理性、社會性因素有關的疾病卻顯著增高,以排名前三位的死因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為例,都包含有心理緊張、吸煙、環境污染等心理、社會因素在內。
而為什么精神疾病容易被忽視呢?一方面,精神病患者由于病程長,往往伴有多種其他軀體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外傷、腫瘤等,精神病專科醫院對此治療有一定局限;另一方面,由于患者自己不一定能確定應該看什么醫生,加上精神疾病的“標簽”作用,以及精神疾病本身表現的不典型性,而使大量的精神障礙病人涌入醫院的非精神科。由此導致的后果是,那些久患身體疾病而同時伴有抑郁焦慮的病人,未能得到及時識別和有效治療。
患病越重的人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比如癌癥、惡性腫瘤等。因為病情的惡化導致心情更加抑郁成疾,甚至有些患者就會萌生放棄治療的悲觀態度;此外,患有一些慢性病的人也比較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癥狀。長期飽受疾病的煎熬,大筆的醫療費用的壓力造成患者內心壓力。所以心理治療不容忽視。
目前臨床各科的不少醫生不懂得軀體疾病合并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治,甚至不能識別一些簡單的心身疾病,大部分醫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注重解決軀體疾病,患者受到的服務支離破碎,很多醫患**、醫患關系沖突由此產生。建議培訓臨床醫生對患者疾病治療的同時與其合并的精神心理疾病有系統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識別其精神心理疾病,從而反饋給上級醫生,配合心理咨詢師、醫生等制定更好的診治計劃和院外保健計劃,更有助于患者病痛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