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誰不抱怨醫療工作壓力大?各地大小公立醫院拼命擴張規模、增加床位,醫院里還是人滿為患。醫生們加班加點地看病、做手術,累得身心俱疲卻發現這些工作總也做不完。醫療壓力大,病人越治越多的根本原因還在于醫療工作的重點出現偏差。只注重治療不注重預防的醫療達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因此,為醫療減負,首要任務就是加強全民的醫學科普教育。
古人就說過“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所花的成本遠比得病了再治療少得多。
由于我國長期忽視醫學科普教育,醫學預防工作做得不夠到位,致使廣大群眾醫學科普知識匱乏,因此造成的重治輕防、亂治瞎治的問題。例如許多群眾特別是農村人群不懂得日常如何進行衛生保健和預防疾病的發生;有病不知如何正確就醫;亂用藥物,濫用抗生素;聽信虛假廣告宣傳,既花了冤枉錢,還耽誤了病情。一項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基本健康素養水平為8.80%,還處于較低水平,城鄉和地域差別明顯,且慢性病預防素養最低,“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抬”。
民眾如果掌握了一些日常衛生保健和預防疾病的知識,從飲食起居注意保健和疾病的預防,身體素質得到提高,疾病的發生就會得到控制,就不會像現在這樣都涌向大醫院看病。這樣就會減少在醫療上的花費,減少身體上的痛苦。同樣,醫院不用像現在這樣拼命擴大規模,醫生們也不用像現在這樣累。
而一旦生病,掌握了醫學常識的患者去醫院看病也會做到心里有底,不會像現在這樣惶恐,要求醫生給他開藥、輸液,也不會像現在這樣盲目偏信醫學的功效,對于一些治療疑惑不解。這樣醫患交流起來也就更加得心應手。這更有助于疾病的治療。
提升全民醫學素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國家、醫院、醫學工作者以及全社會的努力。國家可以在教育中增加醫學相關的課程,從小就培養每個公民科學防病的意識和能力。醫療衛生機構和醫療媒體可以通過公益廣告、健康欄目等方式向公眾宣傳科普知識。醫學工作者可以通過網絡和書籍傳遞一些醫學知識和信息,也可以多做一些針對民眾健康方面的公益講座。
醫學科學普及并不僅僅是單純普及醫學衛生知識而已,更重要的是普及一種“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方法”,引導人們面對未知的醫療衛生問題時能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