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近幾年都在發展基層醫療,引導更多的居民到基層就診,本月醫保新政的實施,目前看來是一大助推器。本月1日廣州實施職工醫保門診統籌報銷的新政策后,記者走訪發現,各級醫院的“生態環境”已經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基層醫療機構醫保門診統籌的定點量和門診量俱升,更頻頻接到大醫院拋出的合作“橄欖枝”.而二級醫院在新政之下成為“夾心層”,門診量出現明顯的下滑。至于三級醫院,同樣面臨門診量流失的壓力,需要出招優化服務。
醫保新政實施后 各級醫院“生態系統”起變化社區醫院
門診量增一兩成 醫生有時要“拖班”
早上9時左右,逢源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門診外,有六七撥患者在等候。記者發現,有的患者只需等候兩三分鐘,有的患者跟定“心水醫生”,就需要等候10——20分鐘。“以前基本上一來到就能看上了,但現在要等等。不過這里方便啊,拿藥也比大醫院有‘著數’。”一名婆婆對記者說。
社區醫院看病等候時間長了,是患者的普遍反應。記者了解到,進入4月后,城區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量普遍有一至兩成的升幅。荔灣區南源街社區衛生中心主任龐健介紹,今年在該中心定點的人數較去年增加了50%,門診量增加一兩成,最多的一天門診量達800多人次。華林街社區衛生中心今年頭3個月在該中心定點的人數已達6000人,而去年全年只有4000多人,門診同樣有一兩成增長。
逢源街社衛中心副主任張麗透露,中心的醫保定點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日門診量從250——300人次增加到如今的400人次左右,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有時候醫生也要“拖班”了,就是到了下班時間,還有沒看完病人。這種情況以往較多出現在大醫院。“最近醫保政策宣傳得多,有的市民本來只是想來辦定點的,后來發現社區中心也不錯,小病就留下來看了。”中心的呂醫生表示,新增患者以年輕人居多,他們不愿意浪費太多時間到大醫院排隊,感冒發燒就選擇就近來看。
二級醫院
新政后“被架空” 醫保報銷比三甲更抵
在門診統籌新政后,在一些醫聯體中,基層醫院和三級醫院的聯動成為重點,不少二級醫院感到被“架空”,因為它們既不能作為社區基層醫療機構成為“小點”,但作為“大點”,實力又不能與三甲綜合醫院抗衡。因此,它們的門診病人流失量最大。
“我們現在成了‘夾心層’。 新政實施后,醫院的門診量就開始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荔灣區某二級醫院醫保辦相關負責人不無苦惱地說。據介紹,早在新政實施的前一個月,該區級醫院就出現了突擊選點情況。“3月,新增選點量就將近3000人次,比往年同期增加90%,總體的選點醫保參保人保持在3萬人規模。”
但到4月1日后,醫院的門診量開始出現明顯下滑。“4月1日后,門診量比同期下滑了15%左右,撇開清明節假期門診量下降的因素,新政后實施的大小點選點后轉診機制,確實讓社區截流了許多二級醫院的患者。”
“其實,和三甲醫院比較起來,我們在醫保報銷上還是存在一定優勢的。”上述相關負責人說,比如住院起付線只需800元,退休人士甚至只需560元。職工的報銷比例更是達到85%、89.5%,比三甲醫院多出了10%和15%的報銷比例。
此外,由于醫療機構的分級不同,二級醫院的相關收費包含藥費定價,比三甲醫院還低一成,二甲收費是三甲的90%.
“目前,對于二級甲等醫院而言,需要承接好社區轉診上來的病人,一方面也需要做好能做的門診特定項目、住院醫保的服務工作。這兩大類型,是沒受門診統籌新政影響的。”她說。
三級醫院
面臨門診量下降壓力 出招優化服務
醫保新政下,三級醫院的情況如何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曹杰坦言,廣州優質醫療資源集中,醫院間的競爭也比較激烈,目前**引導居民常見病、多發病就診下沉到基層,大醫院也確實面臨一定的門診量下降的壓力,市內已經有大醫院出現了這種趨勢。作為大醫院需要繼續優化服務和管理,做出口碑。
荔灣區衛計局局長顧湘認為,基層醫療分流了大醫院門診量后,可以減輕大醫院專家的工作負荷,每個病人就診能得到更耐心、細致的診斷,對大醫院提供優質服務也是有利的。
記者觀察到,大醫院專科號一向供不應求,加上有不少不受醫保新政影響的外地患者就診,短期內專科門診或許未見分流效果。一省級大醫院心內科專家透露,這幾天看門診還是看到“口干”,“門診量暫時沒有少,估計專科的影響相對會小些,但以后的情況就不知道了。”
如今在社區醫院,職工醫保門診統籌的報銷比例可達八成,而大醫院僅45%或55%.隨著基層醫療的發展,一些對醫藥費價格敏感的群體或許會逐漸傾向于小病到基層,就醫的便捷也能吸引更多事務繁忙的人。因此,在目前醫療定價服務定價未能完全反應其價值的背景下,大醫院也感到“有鴨梨”.
就在醫保新政實施前后,廣州不少大醫院都紛紛啟動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合組建的“醫聯體”,并提升優化服務質量,為居民提供定“大點”、定“小點”一站式辦妥服務,推出周末門診等等。
大醫院拋出橄欖枝
小點傳資料給大點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迎來的另一變化,就是大醫院和它們的合作更緊密了。“醫保新政策出來后,就有幾家大醫院主動和我們聯系合作,也加大了幫扶的力度。比如,如果社區患者想在我們有合作的大醫院定‘大點’,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把患者的資料傳給大醫院,幫他辦理定‘大點’。”張麗說。
也有社區醫生說,以前難免覺得在社區工作“地位較低”,但近期感覺情況有了起色,因為有不少大醫院紛紛拋出合作的“橄欖枝”.
疑問1:
人手、技術能否跟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除了為居民提供基本醫療以外,還要負責預防保健、計劃生育、健康教育、計劃免疫、慢病管理等,多年來都有人手不足的問題。門診量的增加更突顯了人手的“短板”.逢源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蘇諾介紹,中心的出診醫生如今每天要看六七十個病人。
而華林街社區衛生中心,共60多個醫護人員,有20多名全科醫生,社區的人手已是滿負荷工作,“有的受歡迎的醫生,一天門診量達到接近100人次。”
社區的醫療技術水平是否能跟上增加的門診量?荔灣區衛計局局長顧湘坦言,目前社區醫療的承載能力依然有限,欠缺優質診療資源、先進管理經驗和有效的分級診療,“社區配了DR沒有人照,照了也沒人看得懂”,目前不少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醫聯體簽約,大醫院提供技術和診斷支持,是實現分級診療的一個有效方式。
門診量增加有利于社區醫療的發展,但工作量增加、技術水平要求也相應提高,可是社衛中心實施“收支兩條線”,長此以往會否影響醫生的積極性?張麗說,中心內部的績效考核中,門診量大的醫生會多勞多得,但始終還是在中心內部“同一塊蛋糕”中來分配,因此,中心也要有績效考核,這樣做得好的中心的“蛋糕”就會變大。
疑問2:
成為大醫院“轉診中心”?
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日前在微博上表示,希望不要使基層醫療服務點成為定點大醫院的轉送登記點。有的社區醫生坦言,部分市民就是沖著“開轉診單”而來。
“其實這種看法是個誤區。新政策就是希望引導大家,讓大家知道原來小病小痛是可以在社區解決,不需要再到大醫院了,社區看病方便,藥價便宜,報銷比例也高。”逢源街社衛中心的呂醫生說,遇到不理解的患者,醫生為此往往需要多花些工夫去解釋。
有大醫院管理者則表示,除了患者病情要求外,也不排除會出現個別轉診把關不嚴的情況。“基層的醫療技術水平未必很高,激勵機制相對不足,不排除有的醫生怕擔風險,稍微重一點的都往上轉。”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曹杰認為。
另外,盡管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選取40%的非基藥,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層“少藥”的問題,但仍有市民由于用藥習慣的不同,需要轉診到大醫院。
張麗認為,即使有的病人一開始是奔著“轉診”到大醫院而來,但是社區醫院也在不斷發展,相信能靠水平和服務留住病人,“當發現到小病可以在基層解決,很多人就不會再執著于一定要轉診到大醫院。”
(原文標題:社區門診量大增 二級醫院很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