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藥價是個復雜的東西,曬藥價能讓網站爆紅,而對推動藥價降低,能起多大作用呢?
和房價一樣,藥價也總是個永遠討論不盡的話題,價格一天不降到百姓認可的合理范圍,就一直是個熱點,令人關注。最近一位據稱為醫藥公司離職高管的人士,開了一家“降藥價”網站,把上萬個藥品的供貨價和零售價統統曬在網民面前,一下子吸引了80多萬的點擊量。
藥品價格底價的曝光,以前也有過,但都只是一種或幾種,這次民間網站一口氣讓這么多藥品價格裸奔,讓人感覺非常痛快,吸足了大家眼球。從網站曬出的藥品來看,雖說不少是些不起眼的中小廠家的便宜藥,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價格不高,利潤卻超高,有的達4000%多,和早前央視曝光的部分常用藥品出廠價和醫院零售價之間的中間利潤超6500%有得一拼。
利潤高,說來說去還是老問題,藥廠不是暴利的得益者。以一種治療婦科病的常用藥為例,出廠價為7元,中標價達56元,藥品為順利進入醫院,廠家讓代理公司去參加**藥品采購的統一招標,中標后,醫藥公司要掙多少個點,醫院要扣多少個點,給大夫多少點,雖然這種藥品的中間利潤超過了800%,但藥廠也就掙1塊錢左右,從7元到56元之間的差價49元被分攤給醫藥代表、醫藥公司、醫院和醫生。
醫院開出的藥價更是人人皆知,應該說**對藥品的出廠價和消瘦價格應該是最清楚的,可為何一直對高利潤藥價無動于衷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藥品流轉中的關鍵部門和崗位,如醫院、醫生等既得利益者,是推高藥品利潤的中堅力量,上下游利益鏈通過基本藥品招投標制度,“群策群力”對高價進行洗白。最終得到諷刺的結果:致力于降低藥價的制度,成為高藥價的保護傘。網站曬藥價的舉動,在業界被人稱為曬的只不過是個公開的秘密,唯有百姓被蒙在鼓中。“降藥價”網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對藥價成本的知情權,即便不能改變掏冤枉錢的現實,起碼不再被蒙在鼓里了。按照該網站創始人的說法,希望隨著網站被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知道,醫生們開藥費單的時候也會掂量掂量,至少不會像現在這么囂張。可問題是藥價是個復雜的東西,曬藥價能讓網站爆紅,而對推動藥價降低,能起多大作用呢?
實際現狀是,醫院的生存依舊依靠以藥養醫,所謂取消的15%加成,或通過其他渠道繼續存在著,如果降藥價斷了醫院的財路,那這部分負擔就癱在了**頭上,讓**來補貼醫院,**愿意承擔嗎?能承受得起嗎?我們不得而知。于是大家繼續走在改變以藥養醫的醫改路上,只是什么時候能真正實現不再以藥養醫,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