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電視劇《北上廣不相信眼淚》的副導演李曉因抑郁癥**離世,這一消息近日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平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更有演員劉威葳發布微博稱,李曉3月9日剛查出抑郁癥,13日早上就自盡離世,如此短的間隔,“讓人不能相信,也不敢相信”.
為什么李曉剛剛被診斷為抑郁癥不久就**了?有沒有辦法能夠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就此,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張鴻燕指出,**是抑郁癥最嚴重的后果,在治療抑郁癥時,必須密切注意患者是否有**傾向。尤其是對于剛剛確診抑郁癥馬上要進行治療的重度抑郁癥患者,更是如此。必要時,需要對這樣的患者進行電休克治療,以防止在治療尚未見效時患者**。
如果李曉在確診抑郁癥后被醫生或家人發現有**傾向,及時進行電休克治療,那么李曉的**可能根本不會發生。
張鴻燕解釋說,抑郁癥的治療是一項綜合治療,包括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治療等多種方法。藥物治療雖然是治療抑郁癥最重要方法,但藥物治療抑郁癥有一個目前尚無法解決的難題,就是這些治療抑郁癥的藥物基本都需要兩周左右的時間才能夠起效。因此,在患者確診抑郁癥到藥物起效的這兩周左右的時間內,如果患者病情加重,出現**危險,就需要使用電休克療法來消除患者的**傾向。對于防止**而言,電休克治療的作用非常顯著,有其不可替代性。
據張鴻燕介紹,電休克治療乍聽起來似乎非常恐怖,人們往往會直接想到“受電刑”,眼前浮現出患者被捆綁起來被電得渾身抽搐的痛苦場景。
事實上并非如此。電休克治療是一種精神科治療方法,尤其近幾十年來,無抽搐電休克(MECT)更是作為治療抑郁癥治療最有效方法之一,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在治療過程中,麻醉師會為患者注射肌肉松弛藥物和誘導患者入睡的藥物,并全程監控患者在治療中的身體狀況。電流通過貼在患者頭部的電極導入,通電時間僅兩到三秒。患者全程不會出現劇烈抽搐,患者在30秒至1分鐘左右就能慢慢轉醒。
這一治療方法的適應人群較寬,從青少年到老年人都可以應用,但主要治療人群是靑壯年人。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抗抑郁藥物聯合使用。
張鴻燕解釋說,電休克治療是經過科學驗證的治療方法,并不是對患者的某種“懲罰”.有一些人經常把MECT說成“**”,“用**機洗掉壞心情”,只不過是一種形象的說法而已,其實MECT并非真的能夠“**”.這種療法通過給人體一個短時**電流的電**,使大腦皮層廣泛性放電,促進腦細胞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使腦內控制人的情緒、行為的物質重新達到平衡狀態,從而使“壞心情”減輕或消失,已獲得的知識、理念會保留,記憶力可能會有暫時性損害,一般在兩周至一個月內可恢復正常。
因此,在確診患有抑郁癥后,醫生和患者家屬都要嚴密觀察患者日常行為和言談表現,如果在藥物發揮效果前患者出現**傾向,要果斷采取電休克治療等措施,降低患者**風險。
此外,張鴻燕介紹說,電休克治療還對治療重度抑郁癥所出現的木僵狀態效果很好。但無論電休克治療用于何種情況,療程后的藥物維持治療非常重要。如果經過電休克治療后,藥物治療沒有及時跟進,效果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