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北京優質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大量外地人口進京看病就醫,北京三級醫院不堪重負,被戲稱為“看病中心”。一面是北京年診療近2.2億人次,日均70萬外地患者看病;另一面是距京30公里的燕郊三甲醫院病床閑置率高達70%。
有過在北京就診經歷的人,都能深刻感悟到“難、擠、煩”幾個字的含義。凌晨幾點去掛號都不算早,因為總有人比你早到。
原因可想而知,這一座城市里,幾乎集中了全國最著名的大醫院:治療骨傷科的積水潭、眼科頂尖的同仁、心血管聞名的阜外,還有301、協和、北大醫院……越是知名三甲醫院,越是掛號就診的重災區。
就目前北京變成“全國看病中心”的現狀而言,資源集中的弊病正是誘因之一。正如河北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楊新建所說,河北省環首都的市、縣衛生資源配置水平顯著偏低,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較低,可以說“翻過一座山,實力翻三番”。
這也難怪,全國知名三甲醫院所能帶給醫生的學術環境、福利待遇、戶籍優勢、發展空間,都是其他地方的醫院所不能企及的。此時,優秀的人才自然會用腳投票,不但應屆醫學院畢業生中的佼佼者來到這些大醫院,就連其他醫院培養出的優秀醫務工作者,也想盡辦法跳進北京的三甲醫院,只為了更好的前途、。
“全國看病中心”的困局一方面來自于醫療資源的過度集中,另一個重要誘因則是醫療資源的巨大浪費。一些患者的小病小痛,也非得迷信三甲。在三級醫院就診的病人中,起碼有30%——40%并非疑難雜癥,無需到三級甲等醫院來就診,在基層醫院就可以解決問題。一邊是大醫院的門庭若市,另一邊則是基層醫院的門前冷落,這樣強烈的對比,訴說著醫療行業的尷尬。
在這樣的境況下,想要破除“全國看病中心”的困局,需要標本兼治,多管齊下。一方面,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契機,優化區域醫療資源布局,加快提升河北等周邊省市醫療服務水平,緩解首都就醫壓力。另一方面,推進分級診療,改善就醫秩序。仿效西方發達國家,制定完善的分級轉診制度,引導病人到社區醫院首診,社區醫院解決不了的病再向二級醫院、三級醫院分流,逐步減少三級醫院普通門診量,使三級醫院專心致力于疑難病例和科研攻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