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就醫者和現場醫務人員記者得知,此事或因護士向就醫者核對名字有關。一位患者告訴記者,當時采血護士向男子詢問名字,但是男子顯然有些不太冷靜,反問“檢查單上不是有嗎?”護士對此顯然很委屈,她們表示口頭核對采血者的名字,是為了避免因為患者拿錯單子造成檢查單的名字與患者本人不一致,本意是為了對患者負責。但是這位患者顯然不理解,甚至歪曲。情緒頗為激動,采血尚未開始氣氛就緊張起來。
近期“醫患”問題事件不斷。18日,大連市一名護士因核對患者名字遭到一飛腳。在記者聯系走訪的市多家醫院的醫患沖突中,急診室兒科婦科發生的頻率最高。
突發事件
護士之間交流引來一腳
18日9時30分,一起醫患沖突正在大連市一家三甲級醫院上演,就醫者是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他叫罵著追進門診采血室工作區內,一腳踹向躲在角落里的一名護士。
記者趕到現場時,雙方都已去了派出所,原本整潔的采血室內,消毒柜被推翻在地,輸液車也瘸了腿,甚至一塊玻璃隔斷掉了下來,框架變形扭曲。
說起當時的情況,就醫者和醫務人員顯然還沒有從驚慌中緩過神兒來,一位工作人員直接感嘆:聽說過急診室醫護人員被打罵的事,現在都打到采血室來了。
綜合就醫者和現場醫務人員記者得知,此事或因護士向就醫者核對名字有關。一位患者告訴記者,當時采血護士向男子詢問名字,但是男子顯然有些不太冷靜,反問“檢查單上不是有嗎?”護士對此顯然很委屈,她們表示口頭核對采血者的名字,是為了避免因為患者拿錯單子造成檢查單的名字與患者本人不一致,本意是為了對患者負責。但是這位患者顯然不理解,甚至歪曲。情緒頗為激動,采血尚未開始氣氛就緊張起來。
此時剛剛從衛生間回來的護士李某聽到爭吵后問“怎么了”,男子又質問道“關你什么事兒”.
待男子終于抽完血離開,護士李某與同事交流起剛才的不快,并肯定“應該核對名字”,在李某看來,尤其像這位患者名字中有“丹”這樣男性女性通用的字,更應該謹慎一些。
然而剛走不遠的男患者不知是不是又誤解了,突然返回,不由分說叫罵著沖進工作區踹了李某一腳。
醫患沖突
急診室兒科婦科成重災區
“別提了,現在醫護人員被打的事兒特別多。”大連醫科大學醫務部一名醫務人員感嘆道。
采訪中這名醫務人員告訴記者,以前很多患者的依從性非常好,現在有些患者來看病時,一開始就抱著敵對的情緒,稍有不滿意,就可能吵起來,嚴重的甚至可能動起手來。這種情況在急診室、兒科、婦科發生的頻率最高。
記者了解到,就在這個月初,附屬二院的一名護士也被打了,原因是她給一名就醫兒童采血時,第一次沒有抽出來,她趕緊向家長賠禮道歉,第二次就抽出來了,但是完事兒后家長兩個大嘴巴子就打在了護士的臉上。**者最終被行政拘留。“如果說醫患**,只是醫患矛盾的一個表現,那么像這樣的醫患沖突,真的稱不上**,但是反映出來的則是患者對醫護人員的冷漠和不信任,這更讓醫院感到壓力大。”這名醫務人員說。
據一位長期駐院民警介紹,日常工作中,他也經常對一些患者和醫生間發生的爭執事件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總結,結果發現其中大都是由于一些誤會引發的。比如有患者反應醫生出診時拖拖拉拉甚至不顧患者而在診室內閑聊,經過調查發現,患者所認為的閑聊實際上是醫生在向另外的患者詢問病情和病史,前來看病的患者往往心情不好、情緒急躁,而這樣的情形下,一旦產生不滿很容易升級成暴力事件。
這位民警呼吁醫患之間多加溝通,加深了解,增進互信,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矛盾增多升級。患者如果在就醫過程中發現醫護人員存在不規范,應當通過正規途徑尋求訴求。
打罵之外
醫護人員成情緒宣泄對象
“被打被罵,簡直無法想象。”采訪中記者發現對于醫患沖突,急診室醫護人員的反應最大。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一院急診室的一位外科醫生告訴記者,作為急診科的大夫,因為突發事件多,工作節奏快,情緒本來就焦躁,但是當患者或家屬不滿意張口就辱罵時,為了穩定自己的情緒保證工作的正常進行,還得忍著,長期下來身心俱疲。
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醫務人員經常被當做情緒宣泄的對象。這位急診大夫告訴記者,在辱罵甚至是毆打醫護人員的患者或家屬當中,有人喝酒失去了理智,或是酒后被人打了,到醫院后就把氣撒到醫生的頭上,沒有辦法和患者講道理。
就在這個月13日,120急救車將一名車禍受傷的男子送到大連市第三人民醫院,陪同他前來的還有另一名男子,兩人都是渾身酒氣。到了醫院后,那名受傷男子不僅不配合治療,還躺在地上滿地打滾,撕扯醫護人員,甚至將擔架床扔了出去。
當民警趕到兩人酒醒后,表示對當時的舉動非常后悔,這讓醫護人員頗為無語。
追問
醫療**重災區在哪?
“不難發現,三級醫院、地區性中心醫院成醫療**重災區。”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由于這類醫院診療量大、疑難險癥多,一旦治療效果與患者預期不符,容易出現矛盾;還有一些患者排兩三個小時隊,醫生三五分鐘就打發了,心存不滿,卻沒看到有些醫生一天看幾十個號,連水都不敢喝!與此同時,誤診誤操作、診療費用高、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差等原因也是“***”.
安保措施可否“治本”?
據了解,本市大醫院基本都設立警務室,今年甘井子**分局更在全區2、3級醫療機構內,建立了6家警務工作室,派出12名專職民警進駐,維護醫院內部及周邊治安秩序、調處醫患**。但安保警力入院究竟有多大作用?采訪中一醫院保衛科負責人表示,加強安保是好事,但并不愿意看到今后的醫患關系一開始就建立在對立、緊張的基礎上。“就像有些患者一進醫院就拿著一個錄像機、手機攝像來就診,在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心態又如何?希望醫患之間建立起一種真正互相理解、包容的關系。”
數字
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統計,自2002年9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實施以來,中國醫療**的發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據醫療行業的一項調查顯示,2012年,中國每所醫院年平均發生暴力傷醫事件約27次。記者了解到,鑒于接連發生的傷醫事件,上月,國家衛計委聯合**部緊急發布《關于加強醫院安全防范系統建設指導意見》,醫院要按照不低于在崗醫務人員總數3%或20張病床1名保安的標準配備。
國外如何避免醫患沖突
美國
醫院大門必須裝備金屬探測器,以避免兇器入內,安裝報警鈕
設置緊急員工避險房間
醫院有嚴格的門禁制度,對有暴力記錄的患者限制進入
加拿大
專科醫生負治療責任卻不與患者直接接觸
在非手術輪候時間醫生一般不在醫院,減少摩擦
醫院和醫生本身只有處方權沒有售藥權,隔絕金錢往來
英國
醫生與醫院是雇傭關系,如果因為醫生的診療導致病人受傷害,醫生必須直接承擔法律責任
設立MPS醫師組織,幫助醫生處理病人的投訴
日本
醫院有預約制度
醫院設立“患者服務至上委員會”,為患者提供各種生活供需品、指派護工人員、接待投訴、聆聽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