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毒藥物
包括鹽酸氮芥、環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及長春新堿等,它們常與激素配伍應用。
此類藥物中氮芥療效最佳,但因副作用大(骨髓抑制、胃腸反應及局部**),臨床現已少用,或僅用作二線藥物(環磷酰胺療效不佳時)。該藥多在睡前從靜脈點滴的三通頭中推注,始量1mg/次,漸增至5mg/次,每周注射兩次,直至累積量達80-100mg。
現在臨床最常用環磷酰胺,每日100mg口服,或200mg靜脈注射,累積量達6-8g停藥。該藥出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及胃腸反應,但遠比鹽酸氮芥輕,此外還有中毒性肝炎、性腺抑制(主要為男性)、脫發及出血性膀胱炎等副作用,均應注意。環磷酰胺沖擊療法(每次0.75/m2體表面積,或每次1g溶于5%葡萄糖靜脈點滴,每月1次,共6次),雖已廣泛應用于狼瘡性腎炎(尤其腎間質病變重者),但對于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未必有特殊優越性。
苯丁酸氮芥也可用于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治療,常用量為每日0.15~0.2mg/kg,共服8~10周,累積量達10~15mg/kg停藥。該藥副作用與環磷酰胺相似,但比環磷酰胺輕。
霉酚酸酯
為新型的免疫抑制劑。該藥選擇性作用于T、B淋巴細胞抑制免疫,而對其它體細胞無作用,故副作用?。▋H輕度胃腸反應,偶有輕度貧血或白細胞減少)。霉酚酸酯也常與激素全用,劑量1-2g/d,分兩次空腹口服,需持續服藥1年以上。有人認為此藥對膜性腎?。ò↖I期膜性腎病)療效遠較其它細胞毒藥物良好。
環孢素
該藥選擇性地作用于T淋巴細胞抑制免疫反應,臨床也常與激素合用,起始用量常為5mg/kg.d,分兩次口服,2~3月后緩慢減量,共服藥半年 6~12個月。服藥期間定期監測藥物血濃度,以保持其谷值在100~200ng/ml。該藥對某些給難治性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除外)病例,尤其呈激素依賴性者,有一定療效,但是該藥副作用大(急、慢性腎毒性、肝毒性、高尿酸血癥、高血壓、齒齦增生以及多毛癥等),故一般只作為二線用藥。
雷公藤
中藥雷公藤根(去皮)含有多甙、二萜內酯、三萜甾醇、倍半萜生物堿等30多種化學成分,現知其中某些成分主要為雷公藤多甙,故臨床現用雷公藤多甙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癥(30-60mg/d,分3次服用,也多與激素配伍)。雷公藤多甙也有一定副作用,如性腺抑制(男性**生成減少,女性月經紊亂)、肝臟損害及外周血白細胞減少等,但比環磷酰胺輕。此外,雷公藤可導致急性腎衰竭,需注意。
3 有區別地進行個體化治療
應根據患者年齡、體表面積及有無相對禁忌癥等調節藥物藥量,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根據病理類型制定不同治療方案。
3.1 微小病變及輕度系膜增生性腎炎所致的原發性腎病綜合征
應力爭將腎病綜合征治療緩解。初治者可單用激素,而且劑量可偏小,復發(尤其多次復發)病例治療宜激素加細胞毒藥物(常選環磷酰胺,亦可用鹽酸氮芥,后者對減少復發似效果更佳)聯合治療,成人約有15%呈難治性腎病綜合征,這些病人(尤其對激素依賴者)可試用環孢素A。
3.2 膜性腎病所致原發性腎病合征
Ⅱ 期膜性腎病很難治療,但是多于60%的I期膜性腎病病例腎病綜合征可治療緩解,所以應對不同病期病人制訂不同治療目標,I期病例仍應力爭緩解。膜性腎病治療應該激素及細胞毒藥物(常選環磷酰胺或苯丁酸氮芥)聯合應用,治療無效時也可試用環孢素A。激素加霉酚酸酯治療部分膜性腎病(包括Ⅱ期)病例,也有較好療效。膜性腎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易發生嚴重藥物副作用,必須注意,因此規則治療后的無效病例(尤其Ⅱ期)應果斷減、停藥。此外,膜性腎病很易發生血栓栓塞并發癥,應注意進行防止。
3.3 重度系膜增生性腎炎及局灶階段性腎小球硬化所的原發性腎病綜合征
治療困難,常逐漸發展至終末腎衰竭,經過治療如能減少尿蛋白排泄及延緩腎損害進展即為成功,不宜盲目制訂過高目標。治療時也應激素及細胞毒藥物(或霉酚酸酯)聯合應用,若無明顯副作用,激素足量用藥時間要更長(甚至6個月),減藥速度要更慢,維持治療要更久。對部分無效病例(尤其是激素依賴者),也可試用環孢素A。
3.4 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所致的原發性腎病綜合征
此病理類型病例治療常無效,疾病進展快,易于進入終末腎衰竭。因此,治療目標只能定為延緩腎損害,而且不易達到。此病理類型的腎病綜合征可參考上述重度系膜增生性腎炎及局灶階段性腎小球硬化的治療方案進行,不過,不提倡用環孢素A,因為已證實無效。有學者主張該型腎炎病人應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雙密達莫300mg/d或阿司匹林100mg/d)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認為對延緩腎損害進展有益。
糖尿病患者易形成心血管疾病及非心血管疾病并發癥。在不同的研究中,急性腎損傷...[詳細]
Eculizumab可用于治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PNH),通用名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