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微博紅人、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醫生于鶯曬出辭職計劃時順帶對現有醫生評價體系的一番吐槽,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使醫療圈內議論聲此起彼伏:對于醫生來說,什么樣的職業評價體系才是科學的?
如果不是于鶯在網絡世界里的強大號召力,如果不是她辭職的理由讓太多醫生產生共鳴,這個有些“老生常談”的話題,也不足以引發一場行業大爭論。于鶯的“出走”,給這個行業內蒸騰已久的論題打開了一個閥門。
發表了多少SCI論文,參與了多少科研項目,對于醫生職稱評審及后續分配等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業內評審中的一些要求,也在促使醫院更加強調醫生晉升要拿出論文。但由此帶來的數據造假、垃圾論文泛濫和部分醫生臨床能力弱化等問題,都令人頗為擔憂。
否定科研在醫生職業評價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顯然也是偏激的。一方面,離開臨床和基礎兩方面的科研,醫學的進步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很多人也認為,與其將職稱晉升全放在依賴公心的人為評定上,論文指標倒是更為科學和公平的路徑。
然而,對于那些練就了臨床“好手藝”卻少有精力顧及科研的醫生來說,越來越傾向于單一化的評價體系成為其職業發展的透明天花板,這很難說是公平的,也難于激勵大多數醫務工作者投入“以病人為中心”的臨床一線工作。
建立多元化的醫生職業考核評價體系,不把科研指標作為唯一的制高點,給那些常年在基層臨床摸爬滾打卻沒有時間和條件搞科研的醫生打開另外一條上升通道,或許能讓他們在治病救人的忙碌中少一些焦慮,安心為病人服務。一些省份已經在嘗試職稱評定改革,包括在評定中加強對臨床能力的考核,減少對基層人員晉升高級職稱的科研論文要求等,這些改革給基層人員帶來了一線希望,也在試點區域開始起到扭轉“唯SCI論”的指揮棒作用。
其實,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還應該考慮到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性。隨著醫保患者就醫需求的釋放,患者向高端醫院的聚集,假日門診、晚間門診等便民措施的實行等,超負荷的工作量已經讓不少醫生感到壓力山大了。在制定科學考核體系時,還應該注意到醫務人員現實的承受能力,不應該讓考評成為壓垮駱駝的一根根稻草。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