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最新文件,全國醫院醫療質量行動有新要求,本月起正式實施!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患者安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2023年10月起開始實施。
“患者安全專項行動”是今年5月國家出臺《全面提升醫療質量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子行動,重點聚焦醫療服務相關患者安全問題提出明確要求。
“患者安全專項行動”總目標是連續3年每年至少完成1輪全院巡檢排查和全院患者安全專項培訓,至2025年末,每百出院人次主動報告不良事件年均大于2.5例次。
這次國家級子行動,直接點名全國二級以上所有醫院,其中就包含不少基層醫療機構。此次《行動方案》給出了具體的患者安全專項行動監測指標,共9項。包括規范醫務人員管理,保障藥品耗材、醫療設備設施、診療行為等醫療服務和服務過程安全管理,以及調整優化患者安全管理體制。
指標一 年度患者安全培訓完成率 ,指標要求上升
全院患者安全專項培訓是子行動的總目標,重點關注醫院針對患者安全內容開展培訓宣教人員覆蓋情況。
根據《行動方案》,將圍繞相關法律法規、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年度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質量管理工具等內容,建立患者安全培訓課程。
著重加強對非醫務人員和第三方服務人員的培訓,特別是加強對直接服務于患者的后勤人員、護理員的培訓。
指標二 每百出院人次報告不良事件例數,指標要求上升
本指標反映醫院工作人員對不良事件的識別和報告情況。
《行動方案》要求,按照醫療質量(安全)不良事件分類標準(如圖),加強強制上報類事件管理,倡導主動上報與積極處置并重的處理模式,形成非懲罰性報告機制和激勵機制。
鼓勵醫療機構建立機構內部不良事件信息報告平臺,重點關注醫療質量隱患問題或未造成嚴重不良后果的負性事件,對不良事件反映出的安全隱患開展重點整改,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
指標三 低風險病種患者住院死亡率,指標要求下降
本指標是診斷為 115 種低風險疾病(編碼詳見《三級醫院評審標準(2022 年版)》)的患者中,死亡患者比例。
指標四 給藥差錯發生率,指標要求:下降
給藥錯誤包括給藥對象、品種、劑量、劑型、時間、途徑、方式、頻次等發生錯誤。
《行動方案》強調,積極開展用藥全過程管理,確保給藥的時間、途徑、劑量等準確無誤,防止發生藥物使用禁忌、配伍禁忌、藥物滲漏等情況,及時處理過敏、嘔吐、疼痛等不良反應。
指標五 藥物不良反應報告率,指標要求:上升
反映醫院重視用藥安全的指標。《行動方案》提出以下要求:
1.加強藥品耗材采購、儲存、調配、使用全程管理,對高警示藥品及易混淆藥品,分別存放并設置警示標識,確保藥品耗材存儲環境符合要求并處于有效期內,及時清理過期藥品耗材。
2.特別是對機構內制劑、高警示藥物、毒麻精放等重點藥物類別加大管理力度。
3.嚴格防止假冒偽劣、過期藥品耗材流入臨床。
4.嚴禁重復使用一次性耗材,加強患者自帶、外購藥品使用管理。
5.對可重復使用的耗材,加強洗消、檢測管理,及時清除超使用壽命、性能不達標的耗材。
指標六 輸血不良反應報告率,指標要求:上升
反映醫院重視用血安全的指標。
指標七 醫療器械不良反應報告率,指標要求:上升
反映醫院重視醫療器械安全的指標。
指標八 陰道分娩產婦分娩或產褥期并發癥發生率,指標要求:下降
反映醫院重視住院分娩安全的指標。
指標九 住院患者醫院內跌倒或墜床所致髖部骨折發生率,指標要求:下降
本指標重點關注因跌倒/墜床而造成醫療傷害的情況。
《行動方案》要求兩項嚴格落實:
一是,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安全核心制度,加強住院患者評估觀察,關注患者精神心理狀態,及時發現患者病情變化并予以處理,防止患者墜床、跌倒、走失、自殘、自殺或傷害其他人員。
二是,嚴格落實醫院感染管理要求,規范實施深靜脈血栓預防,減少院內感染、深靜脈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對接受手術治療、中心靜脈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長期臥床等高風險患者,實現全覆蓋監測管理。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