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地處中朝邊境,人口40余萬人,面積卻有6200平方公里,接近上海市的面積,地處長白山余脈,地形以山地為主,縣域經濟發展落后。這些客觀條件注定了當地基層衛生工作者的艱辛。
“我們科平時是兩個大夫倒班,一個大夫得從第一天早上7點半干到第二天中午11點半才能休息,接著繼續新的一次輪班。”鐘子敬說起自己的鄉醫工作覺得有點苦。
鐘子敬,33歲。他2004年從遼寧中醫藥大學自考專科畢業,專業是中醫學。2004~2009年在村里開了5年衛生所,2009至今在鄉鎮衛生院工作。鐘子敬告訴記者,他感覺農村還是缺醫少藥,自己當村醫雖然辛苦,但很有意義也很充實。開診所的時候,每天早出晚歸,到村民家里出診,進行健康宣教,送藥到炕頭,平時只要電話鈴響,半夜也得去出診。
青椅山鎮是縣里較為偏遠的一個鄉鎮,山多,人員居住分散。衛生院現有5個醫生、2個護士、10個后勤人員,其中中醫師有2個。“我在衛生院什么病都看,用土話說就是‘拳打腳踢’,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病也看,這些在學校都學過。”
鐘子敬在衛生院還承擔著B超,心電、化驗等工作,醫院里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景,鐘大夫給患者診斷完,然后帶著患者去做B超、心電圖,最后再去化驗,幾乎是一條龍服務。醫務人員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待遇低,留不住人。
“平時來找我看中醫、看西醫的都有,但我覺得中西醫結合比提供單純的西醫服務要好,對于急癥我用西醫治療,慢性病就用中醫藥調理,中醫藥在鄉村非常實用。”對于自己的診療水平鐘子敬比較自信。他說,自己的水平在鄉鎮還可以,到現在也有了8年的實踐經驗,病人非常信任他,醫患關系非常和諧,從來沒有發生過什么糾紛。鐘子敬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很滿意,“能給患者減除病痛,促進健康,我有一種成就感。”
“過兩年能不能待在這里,我也不知道,或許會去好一點的地方。主要是因為上班時間太長,隔一天就是一個夜班。”現在小鐘的睡眠質量比較差,有時晚上有一點動靜就會醒,醒了就不容易再睡著,只能打開電視,閉上眼睛,找個輕松的節目聽聽。
鐘子敬說,鄉醫的生活有點苦,但我們干的事業是崇高的,國家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基層還是缺人,尤其是缺少中醫藥人員。老百姓喜歡中醫藥,希望基層醫生的待遇能好一點,發展環境能再好一點,留住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