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要緩解“全科醫生荒”不能只著眼于培養人才,還得讓培養出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因此,各級**不僅要對社區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和扶植,切實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
教育部與衛計委日前在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宣布的一系列方針政策,顯示我國正在通過教改、醫改“兩手抓”,緩解存在多時而未解的“全科醫生荒”。據悉,為加快建立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國務院相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包括培養標準、激勵標準,資格認定、職業準入以及學位授予等。
教育、衛計委門為何要花大力氣建立規范全科醫生培養在制度?原因無他,乃是因為國內“全科醫生荒”存在多時卻難以緩解。據衛計委最新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注冊全科醫療科職業醫師數僅有8萬余名,僅占醫師總數的4.3%。而在重視基層衛生的國家和地區,全科醫生一般占醫師總數的1/3甚至1/2以上。“全科醫生荒”會帶來什么危害?一個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廣大患者無論大病、小病都一窩蜂地往大醫院跑,國際通行的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無法建立,有效解決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更是無從談起。
有鑒于此,國務院在去年公布了《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對改革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做出頂層設計,規定將全科醫生培養逐步規范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那么,這個較為完善、規范的全科醫生教育、培養制度的實施能否從根本上改變全科醫生匱乏的現狀?筆者以為,通過醫學教育層面的努力,培養出合格全科醫學畢業生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引導他們積極投身基層醫療,并且長期安心在基層從事全科醫生工作。
可是,現實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如今,各地鄉鎮衛生院、社區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普遍面臨著人才引不進、留不住,人才結構老化、技術力量斷層等問題。如果基層醫療機構對人才缺乏吸引力的狀況得不到及時改變,即便教育及衛計委門花了大力氣、下了大功夫建立起一套完善、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培養出了大量合格的全科醫生畢業生,也很難保證他們主動投身全科醫學事業,更無法保證他們長期扎根基層醫療。那么,基層醫療機構為何會陷入這種困局?
首先,目前國內對全科醫生還缺乏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尊重。全科醫生應該是綜合程度較高的醫學人才,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然而,目前很多人卻錯誤地認為,只有那些學歷低、水平不高、進不了大醫院的醫務人員才會“窩囊”地待在基層醫療機構。假如這種不正確的社會評價得不到徹底地糾正,全科醫生如何能夠贏得病人的信賴,順利地開展工作呢?
其次,目前國內基層醫療機構普遍待遇較差、薪資待遇毫無吸引力可言。盡管近些年來國內臨床醫學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異常糟糕,可是本科學歷以上的醫學人才寧愿改行也不到基層醫療機構就業。較之于那些工作于創收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大型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收入顯得太過微薄。面對沉重的生存壓力,那些渴望獲得較高工作收入盡快改善生活的醫療人才勢必將很難長期扎根社區醫療機構。
再者,基層醫療機構無法為醫療人才提供足夠的職業發展空間。以醫生相當看重的職稱晉升為例,社區醫務人員的職稱晉升之路較之于大醫院的同行要困難得多。因為在醫療行業現行的職稱晉升制度下,醫務人員要晉升到副高、正高職稱必須要有一定的學術成果,譬如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若干,有學術論著出版、具有某醫學協會成員身份等等。而社區醫療機構申請到學術課題的機會微乎其微,社區醫務人員獲得職稱晉升自然非常艱難。
可見,要緩解“全科醫生荒”不能只著眼于培養人才,還得讓培養出的人才有用武之地。因此,各級**不僅要對社區醫院等基層醫療機構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和扶植,切實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投入、大大提高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的待遇,還要為其提供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如此,才能將各類基層醫療機構打造成能吸引醫療人才爭相加入且能大顯身手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