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政策今年起正式實施,很多家庭開始積極“造人”,而很多醫院的兒科顯得更加捉襟見肘。
一個月前,南京一家三級醫院唯一的兒科醫生病了,兒科被迫停診。偌大的三級醫院竟然只有一個兒科醫生,醫生一生病,整個兒科就得停診,令人震驚。緊接著,由于兒科醫生嚴重短缺,廣州一家三甲醫院被迫暫停急診兒科服務,暫停收治急診普通病號,只能收危重癥患兒。
雖然兒科醫生的普遍短缺現象已有多年,但近期多地接連出現的此類醫院兒科癱瘓事件還是讓人們的擔憂再次升級。微信朋友圈近日流傳著的《各大城市醫院兒科紛紛癱瘓!中國醫療體系崩潰從兒科開始?》貼文,加劇著人們的焦慮。
雖然貼文標題有危言聳聽之嫌,但《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數據卻是真實的告訴我們:兒科醫生的短缺真的不容忽視!據《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也就是說每2300名兒童患者才配備1位兒科醫生。從全國來看,河南最為嚴重,平均每5000名兒童才有一個醫生,直接導致河南很多醫院兒科人滿為患。而在美國,平均每千名兒童擁有1.46位兒科醫師,是我國的三倍多。
由于兒科醫生告急已不是新鮮話題,這幾年地方乃至全國兩會上,都有代表或委員針對兒科醫生缺乏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據分析,兒科醫生稀缺,大致有兩個層面的原因:其一是醫生培養方面。1983年我國曾設立兒科本科專業,但從1998年開始被合并到其他專業,直觀上導致專業兒科醫生的衰減。
其二是更現實的因素。在現有薪酬體系之下,醫生的收入很大程度來自藥或者醫療器械,相對而言兒科醫生通過“以藥養醫”創收的空間不夠大,因而整體收入偏低。再加上醫療對象的特殊性,孩子表達病情等未必很準確清晰,而家長比較容易因為孩子的病情變化情緒激動,所以兒科也是醫患沖突比較激烈的領域。“收入低風險大”,這在客觀上也讓很多人不愿意從事兒科醫生。
此外,兒科醫生少,導致每名醫生的負擔重,經常沒時間吃飯、上廁所,每天超負荷接診。而超負荷必然會導致停留在每名患兒身上的醫治時間有限,醫患溝通容易粗糙,而粗糙,又會導致家長不滿,引發醫患沖突……
就這樣,兒科醫生多年來陷入“收入低、風險大、負擔重”的惡性循環。很多兒科醫生不堪重負選擇離開,而新畢業的醫學學生,愿意成為兒科醫生的也少得可憐。
現在,全面二孩放開,勢必會迎來更多的兒科就診需求,而如此告急的現實,不得不令人擔憂未來孩子越來越多,兒科醫生越來越少,孩子病了,誰給看病?
綜合專家們的意見,這樣的惡性循環,最核心的是薪酬體制改革,這也是整體醫改的一部分。讓醫生的收入和他的專業勞動相關,跟看病的質量和次數相關,而不是和開了多少藥、用了多少醫療器械相關,這樣才能保證兒科醫生的收入和專業尊嚴。要發展兒科醫生,關鍵是通過薪酬體制改革提高兒科醫生的收入,收入是吸引人才的基礎。
如此看來,要留住兒科醫生,給孩子們一個充足的就醫環境,醫改必須再提速,醫療薪酬體制改革必須再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