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廣東***新政,醫師多點執業不再需要經過第一執業機構審核同意,事先向第一執業地點機構書面打個招呼即可。6月8日,《深圳市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在未來3年內,深圳將有近3萬醫生與編制脫鉤。
一系列給醫生“松綁”的利好新政,鼓勵醫生積極探索,開辦私人醫生工作室。如今,廣東***新政已有近半年。半年來醫師多點執業新政推進得如何?
吃螃蟹者的突破
除私人醫生工作室,廣東還出現了反向多點執業模式;放眼全國,醫生集團、醫生聯盟等模式均成為醫生多點執業的新探索。
在廣州珠江新城一家民營健康體檢機構,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專家林鋒教授握著從東莞趕來的患者的手,耐心囑咐了好幾句。
自5月“林鋒胃腸腫瘤私人醫生工作室”掛牌以來,林鋒早已適應這種工作日晚上加班加點,甚至要犧牲周末來多點執業的節奏。“當醫生,不來這兒出診,也要去講課,或者出去做手術,也可能是開學術會議。”林鋒笑著說,他頭痛的是即使一小時掰成兩小時用,預約的病人還是看不過來。
4月中下旬,林鋒等人開醫生工作室的消息傳出,在省內甚至全國引起轟動。林鋒,和與他同時開私人醫生工作室的中山六院醫生謝汝石、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生張子謙,還被稱為率先嘗鮮的“嶺南三劍客”。
幾個月過去,林鋒的私人醫生工作室每周至少有6名患者預約咨詢。他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提供最少半小時的咨詢服務,一旦需要手術,便將病人引流至其第一執業點中山六院。
林鋒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目前看來,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手術,這些患者被導入到第一執業點中山六院后,他會親自帶團隊為其手術,完成診療的全過程。
林鋒這種在多點執業的同時,又讓有需要的患者回流的方式得到業界人士“點贊”。有專家評價,這種方式既能使第一執業醫院的病人不至于因私人工作室成立而過多流失,也通過個人品牌的打造使醫生價值得到充分體現。
6月14日,暨南大學附屬穗華口腔醫院正式掛牌營業。成為廣東首家“民辦公營”模式的醫院,該院采用“反向注冊多點執業”的方式,即將部分原本注冊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專家教授,執業變更注冊到暨南大學附屬穗華口腔醫院,而與原醫院的關系則變成了“多點執業”。
據媒體報道,第一執業點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針灸專家袁青教授,在新政***前,就已在一些公立醫院多點執業,新政***后,又增加了廣州益壽醫院的執業點,這也是他首次在民營醫療機構執業。
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認為,私人醫生工作室敢于沖出公立醫院強大的磁場,重塑個人品牌,這對重建中國醫生的社會價值有著重要意義。
為何叫好不叫座?
自廣東開始試點以來,共有6000多名醫生申請多點執業。在廖新波看來,哪怕新政***后,廣東醫生多點執業仍叫好不叫座。
今年6月26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頒布17周年紀念日。就在紀念日的前一天,省衛計委特意召開發布會,首次披露《廣東省執業醫師隊伍現狀研究報告》。
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粵東西北地區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1.65人,明顯低于珠三角地區的2.27人。珠三角面積占全省的20%,人口占全省的53.75%,醫師人數占全省的61.45%;而粵東西北地區面積占全省80%,人口占全省46.25%,醫師人數僅占全省38.55%。
省衛計委醫政處處長張偉直言,醫師多點執業是解決這種不均衡的重要手段。他透露,自廣東試點醫師多點執業的2010年到2014年,共6000多名醫生申請多點執業。林鋒直言,一些醫院管理者仍存在固化思維,認為專家是醫院的資源,“但真正的多點執業,必須讓醫生流動起來”。
這與廖新波的觀點不謀而合。“從醫院管理角度來說,一些院長僅僅從本院的短期利益出發去考慮問題,不少醫院將醫生當作是醫院的私有財產,并將醫生‘圈養’起來。”他還說,這種“占有欲”對學科帶頭人表現得更甚。“他們是醫院爭搶的對象。如果申請多點執業就可能被視為‘有二心’,第一執業單位給他的地位和重用程度也會受到影響”。
在接受南方日報采訪時,供職于廣州一家大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劉星宇(化名)吐露心聲,政策“看上去很美”,但只要管理層態度不明朗,誰都不敢輕舉妄動。“如果你提出來,領導態度又比較曖昧,這是否會有‘后遺癥’?比如,會不會影響晉升,進而影響福利待遇?誰都不好說”。
“并非每個人都是林鋒教授,有這個底氣!”肖寧(化名)是廣州一家三甲醫院的主治醫師,“我們真心希望醫生能流動起來”。
廖新波認為,在當前醫療格局下,社會資本興辦的醫療機構在規模和水平上都無法與公立醫院比。所有的人才培養、發展機會、職位晉升、科研,乃至工資獎金福利都是第一執業點給的,留戀體制內的大醫院合情合理;另一方面,許多醫生平時不但要承擔繁重的醫療工作、接受績效考核,還要承擔大量的科研工作,已投入了大量精力,無暇他顧。
“技術準入和服務價格堡壘也限制了醫生的流動。”廖新波說,現行技術準入標準跟醫院等級掛鉤,這意味著能否開展相關手術主要取決于醫院的等級,一些名醫在基層醫院無法施展拳腳;而在服務價格方面,依據中國現行的基本藥物制度,藥品不是根據病情而開,而是根據醫院的等級來配備,導致同一個醫生在不同地方開藥的價格不同,甚至部分醫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后沒藥用,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打破醫生“鐵飯碗”
據了解,今年年內,婦科、肝膽科、乳腺科、呼吸科等私人醫生工作室會相繼開設;深圳開始試點改革,打破醫生“鐵飯碗”。未來最理想的狀態是全社會形成“我跟醫生走”的觀念,讓醫生徹底動起來。
在林鋒看來,醫生工作室集團在提升醫生知名度的同時,最終還是要更好地滿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如今公立醫院人滿為患,排隊一上午,看病幾分鐘,這種體驗怎么會好,醫生工作室最大的價值是改變私立醫院無名醫、技術低劣的現狀,促進醫療多元化,讓有需要的患者精準對接高水準的醫療服務”。
“未來,最理想的狀態是全社會形成‘我跟醫生走’的觀念,顛覆‘我跟醫院走’的意識,讓醫生徹底動起來。”廖新波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那時候,院長要考慮的就只是如何吸引人,而不是總擔心‘管不住醫生’。因為如果有專家去別的執業點執業,你可以挖更多的好醫生來你的執業點執業,讓醫生像源源不斷的活水,徹底流動起來。”林鋒說。
對此,深圳6月8日***了《深圳市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深圳成為全國第一個公立醫院綜合配套改革方案的試點城市。改革后,深圳市公立醫院將徹底打破醫生的“鐵飯碗”,未來3年內,深圳將有近3萬名醫生與編制脫鉤,成為“自由人”。
廖新波贊成這種讓醫生的價值與醫院的價值逐步分離的方式。廖新波認為,國家應鼓勵發展影像中心、B超中心、病理中心等***第三方檢查檢驗機構,使其成為醫生多點執業的公共服務平臺。
對醫師多點執業的未來,林鋒很樂觀。“30年前我大學畢業,50多元的工資已經算很高了。我也沒想過今天能在這樣環境優雅的工作室給病人看病。我堅信多點執業有著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