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公立醫院的運營一般是通過服務收費、藥品加成收入和**補助三個渠道進行補償。然而,公立醫院破除以藥養醫的改革后,只能通過服務收費和**補助兩個個渠道獲得補償。雖讓取消藥品加成后,來醫院看病的患者增加,但是,醫院的同期的收入卻下降,減少的收入難以補上。
藥品加成曾經占據醫院收入的“半壁江山”,取消藥品加成后,雖然有**增加的補貼和服務價格的提高,但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收入難以補上。以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山東省即墨市人民醫院為例,該院今年前八個月的醫院因取消藥品加成減少收入2747萬元,醫藥總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3%.醫院通過兩次提高服務價格后,還有229萬元沒有彌補。
“看病的人多了不少,但是收入卻降了。”即墨人民醫院財務科副主任張程說。醫藥收入降低與醫院調整收入結構、壓低藥占比有關,今年前8個月藥占比為43.9%,去年同期數字為49%.
醫院收入不足,直接會影響到醫院的運營,以及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如果沒有合理的補償,勢必還會出現類似于藥品加成的其他醫療亂象。
對于取消藥品加成后,醫院收入難彌補的問題,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徐凌忠說,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醫院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個是歷史債務太多,此外就是取消藥品導致的減少加成確實給醫院造成不小的壓力。
“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要根據醫院的運行成本制定。”徐凌忠說,雖然有的地方為了彌補試點醫院的損失,調高了服務收費,但調整后的收費水平離真實成本相差仍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