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藥物應用都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有些人就醫服藥后常常感覺醫生開的藥沒效果,這是怎么回事呢?日前衛計委發布的用藥規范到底如何?我們來聽一聽醫生的聲音。
老百姓用藥為何不規范?
在國外,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醫囑很容易被執行,因為那里的醫生是一個很崇高的職業,收入和社會地位都很高,能得到病人的充分信任,而在中國,醫生并不太受尊重,醫患關系也不大融洽。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盛文彬表示,老百姓用藥不規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醫生的權威性受到了挑戰。現在很多人并不信任醫生,并不會完全按照醫生的囑咐來治療和用藥,而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讓醫生開指定的藥和自行用藥。
有一些患者不信任醫生的話,是由于心理作用引起的,譬如碰到的如果是老醫生,他的信任度會提高,而若是年輕醫生,往往會心生疑慮。這種心態的結果是,藥物只起到了七分的作用,另外三分是心理影響。有的人如果吃了一兩天沒效果也會懷疑醫生,從而停止服藥。
在杭州的各大醫院,排隊看病的現象成為持久的景象。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我們的醫療資源不足。其實并非如此。這也是人們對醫生的信任問題引起的,很小的毛病人們也喜歡往大醫院跑。盛文彬每周要看三個半天專家門診,號子一放出去,很快就被搶光了。這也是人們對醫生的信任度使然,不少人即便是小毛病,第一選擇也是掛專家號。
盛文彬:治病并非完全統一不變的程式
對于衛計委關于用藥規范的10條提醒,盛文彬的評價是: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但不能盲目遵從,要具體情況具體操作。
譬如“用藥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原則”這一條。盛文彬并不完全認可。能不用就不用,更多的是指小毛病,不一定要吃藥,還可以采取物理療法。盛文彬說他在門診中也常會用到。譬如他前幾天采用超短波和He-Ne激光來給一個病人治療,促進病人的肺部血液循環從而祛瘀化痰,效果很不錯。冷敷、熱敷、針灸、推拿等都是物理療法,也是一種選擇。
而至于藥物的用量是有嚴格的標準。譬如抗生素的作用是有療程的,有人吃了一兩天覺得身體好了,就停藥了,其實這只是表面上的好,體內的細菌并沒有清除趕緊,很容易復發。所以這類藥醫生一般會囑咐要吃幾天,至少三天,國外基本上要吃七天,將細菌徹底殺死,而且不能輕易更換其他藥物。
輸液的流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形成的,輸液價格貴但見效快,過去人們用不起,現在人們的經濟條件改善了,所以自然就有這樣的需求了,但是輸液的確有不良反應多,花費多的問題,應盡量減少,尤其是兒童。其實輸不輸液,要因人而異,有的病并未達到輸液的標準,但有人體質差,吃常規的藥物很難壓得住,就得輸液。這時候醫生要善于傾聽病人的介紹,病人也要實事求是地介紹自己的病情和體質。至于肌注,對于兒童來說,容易造成肌肉的損害,所以并不提倡。
因此,盛文彬認為,治病并沒有完全統一不變的程式,每個人的身體是有差異的,對同一種藥的反應和效果都不同,不可一概而論。對于需要長期服藥的病人,最好遵從醫生的囑咐,不要自行去購藥服用。因為任何藥物即便是中藥,也都有副作用。當然醫生會幫助病人權衡利弊,視病情開哪種藥。對于這一點,衛計委的提醒里也說:“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非處方藥長期、大量使用也會導致不良后果。用藥過程中如有不適要及時咨詢醫生或藥師。”
如何讓用藥變得規范?
盛文彬認為,作為病人,要了解自己的病因,積極配合醫生,按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不要自以為是,按自己的理解來改變醫囑。作為醫生,是醫療行業的主題,如同老師因材施教一樣,不論身處大醫院還是社區醫院,都要有責任心,有耐心,認真傾聽病人的介紹,并因人開方,使病人感受到醫生的關懷。這樣良性互動,醫患關系也會改善,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也會提高,用藥也才會越來越規范了。
總之,只有醫患共同努力,才能使用藥變得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