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發現,在多數動物研究機構小鼠生活的地方的溫度可能扭曲癌癥免疫療法研究的結果。小鼠天然地尋找溫暖的巢環境從而讓產熱代謝活動的能量開支最小化,并且已知健康的小鼠喜愛30到31攝氏度的環境溫度。
然而,大多數動物研究機構的實驗室小鼠生活在20到26攝氏度的環境中,這部分是為了減少對籠子清潔的要求并且增加技術人員的舒適度。盡管低于最優的溫度導致了輕微的冷壓力,實驗室小鼠通常維持了正常的體溫。
為了確定這種溫度不一致是否可能影響疾病病程,Elizabeth Repasky及其同事比較了生活在22-23攝氏度或30-31攝氏度的幾個常見癌癥小鼠模型的腫瘤形成、生長率和轉移。這組作者報告說,生活在30攝氏度的小鼠的4種不同類型的移植腫瘤比生活在22度的小鼠的腫瘤生長更緩慢,即便這兩組小鼠都維持了正常體溫。類似地,致癌物引發的腫瘤和一個移植的乳腺腫瘤向肺轉移在更高溫度生活的小鼠身上得到了更好的控制。
這組作者報告說,在30攝氏度的這種改善的腫瘤生長控制可能是被適應性免疫應答的相應增加調控的,其證據是***淋巴T細胞在腫瘤內部增加,而在免疫抑制細胞內減少。這組作者提出,由于冷壓力可能轉移用于產熱的能量,并且抑制抗癌免疫應答,環境溫度可能影響實驗室小鼠對實驗性癌癥免疫療法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