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簡稱房顫,作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病癥,它曾經被視為不治之癥,危害著無數人的健康;射頻消融作為一項根治房顫的新興治療方法,于1998年引入我國。然而,由于操作復雜、專業人員缺乏,難以滿足臨床患者的需求。
心臟舒張與收縮的動力來源于心臟自身某一位置發出的電**,就像一個“微型馬達”,每次的發動都會產生一小股電流,電流會按照既定的傳導線路激活每一塊心臟肌肉,使他們縮放、繼而泵血,維持生命。而當“微型馬達”在心臟的其他地方放電,或者電流沒有按照既定的線路傳導時,就會引發心律失常;當“微型馬達”位于肺靜脈與心臟的連接處時,就會產生房顫。據資料顯示,目前我國人群房顫患病率已接近1%,按此計算,我國的房顫患者多達1000萬名。
典型的房顫病人就是這樣,沒有任何原因就會心跳加快,突發心慌、胸悶甚至呼吸困難,感覺瀕臨死亡。房顫雖然不是一類致死性的疾病,但它卻是導致很多疾病的元兇。由于房顫時心房喪失收縮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內淤滯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就會引發卒中、肢體動脈栓塞等疾病。據統計,房顫患者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是健康人的5倍~7倍,死亡率較健康人增加1.5倍~2倍。
在房顫導管消融方法引進之前,藥物是治療房顫的唯一手段,但治療效果十分有限。其中,抗心律失常的藥物不能根治房顫,抗凝藥物華法林盡管可以降低房顫患者腦卒中風險,但卻可能出現顱內出血等嚴重并發癥,需要頻繁抽血化驗,給患者和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因此,1998年,馬長生在衛計委中日友好醫院首次成功引進房顫射頻消融方法后,便得到了業界的關注。
如何規范已有的技術方法、簡化優化復雜的手術流程以及如何培養更多的專業人員,成為擺在眾多業內人士眼前的棘手問題。作為國內第一例房顫導管消融術的操作者,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馬長生帶領團隊,在這一技術的引進、推廣、創新上作出了不凡的貢獻,并因此榮獲了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案
將一根圓珠筆芯粗細的導管從大腿根部送入患者體內,在X線的指導下,經過股靜脈進入右心房,然后在先進的三維標測系統指導下,確定角度和位置,穿破左、右心房之間的間隔,緩慢進入左心房。隨后,經過準確定位,通過導管尖端瞬間釋放出的射頻電流及熱量,徹底消融掉心臟中導致房顫發作的異常心肌組織,阻斷來自肺動脈的異常電流。這就是目前我國臨床常用的房顫導管消融操作流程。
房顫導管消融術涉及很多復雜、繁瑣的操作步驟。在保證有效性、安全性的基礎上,對該技術的具體操作細節進行改良,使之適應中國醫療條件,或者說,適應中國醫生的手術操作習慣,是該項目組最大的學術貢獻。
以房間隔穿刺為例。國外醫生術中為了準確找到突破左心房與右心房之間間隔的角度和位置,往往同時在右心房放置一個“***”進行心腔內超聲檢查,直接觀察房間隔的解剖位置。然而,繁瑣的手術步驟會延長手術時間、造成心房傳導功能損害,并且增加手術費用。
針對上述問題,通過長期實踐,馬長生總結出一套透視指導下的房間隔穿刺術,即在右前斜位45度透視下,以脊柱、冠狀靜脈竇電極作為解剖參照,當穿刺針遠段弧度消失時,便可準確找到房間隔穿刺點,這一技術為房顫導管消融技術在中國的推廣普及奠定了基礎。據介紹,目前國內約有90%做房顫導管消融的醫療機構采用該技術。采用這一方法穿刺的成功率高達99.8%,并發癥發生率為0.32%,與國外數據相當。
努力緩解供需矛盾
馬長生說,目前房顫導管消融技術仍面臨的挑戰,目前我國從事房顫射頻消融治療的專科醫生只有150名,而他們面對的卻有1000萬名的房顫患者。作為目前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中操作最為復雜的技術之一,房顫導管消融面臨著人員缺乏、基層醫療機構無法開展應用等諸多實際問題。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