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兒童醫療發展積弱積貧,重癥纏身,市衛生局副局長鄧小虹接受京華時報獨家專訪時透露,所有區域醫療中心必須設置兒科等加強兒童醫療發展的多項舉措已在醞釀當中或已開始具體實施。
■關于危機
非衛生一家之力可解決
現在我們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這一輪專家將來退休后,將沒有專家
京華時報:您認為,緩解兒童看病難的關鍵是什么?
鄧小虹:兒童看病難不是舉衛計委門一家之力就可以解決的,目前專科醫院的醫生們已經快累吐血了,如果不能形成有序的層級就醫格局,就算再建4個兒童醫院也解決不了全國近3億兒童的看病問題。
現在我們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這一輪專家將來退休后,將沒有專家。目前,兩家兒科醫院的醫生們天天有出不完的門診,沒有時間帶底下的年輕醫生。年輕醫生看不到病人,又怎么提高呢?所以,還希望在新醫改中,各部門能夠緊密配合,在滿足百姓就醫需求的同時,也使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歸位”、醫療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當然,患者也需改變盲目就診,和對專科醫院的“執著”。
京華時報:在業內人士看來,兒科是高風險、高消耗、高勞動強度,但利潤卻很低的科室,那么,人才、編制、床位等是否是制約兒科發展的真正原因?
鄧小虹:在全國和本市的新醫改中,一再強調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是回歸公益性,不能僅已經濟收入為衡量科室的標準。有的醫院喊沒人沒錢,但沒兩天,就向衛生局發來了報告,要求建設醫療美容科、健康體檢科,這時就不提要編制的問題了,他全有了。所以恢復兒科這是觀念問題,作為承擔公共衛生服務的公立醫院要向公益性方向努力,而非一味追求經濟效益。
兒科資源匱乏說法存誤
那么多兒科醫生待著沒事干,主要還是醫療資源利用不均
京華時報:有的醫院在恢復兒科的過程中,面臨無人可招的尷尬,目前,本市兒科醫生缺口問題是否直接制約了兒科的恢復和發展?
鄧小虹:在北京,現在16個區縣的醫院都開設有兒科,每個區縣都可以招到兒科醫生,目前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市共有3000多名兒科醫生,在兩所兒童專科醫院里是740名,占1/4,其他的三級醫院里有兒科醫生671名,占22%,其余1600多名是在三級以下醫院里。
也就是說,半數以上的兒科醫生都是在二級和二級以下醫院里,所以“北京兒科醫療資源匱乏”的說法是不準確的。畢竟還有那么多兒科醫生待著沒事干,主要還是資源利用不均,兩個專科醫院確實缺,但本市不會集中發展專科醫院,而是將對現有醫療資源進行合理調控。
■關于人才
兒醫入京學歷降低標準
以前引入外地人才的時候,必須是研究生以上的學歷,兒科的話可以降低標準到本科生,本科畢業的水平足夠了
京華時報:據了解,本市醫學院校中已經取消兒科專業,且在各醫院多年來兒科日漸萎縮的情況下,部分兒科醫生已經成為全科醫生或者保健醫生,如何避免后繼無人情況?
鄧小虹:在我們的計劃中,將對北京地區擬招收的本科及以上學歷兒科專業醫學畢業生,優先安排到北京市兒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培訓。根據醫療單位需要,對兒科在崗醫護人員開展專項技能培訓。
京華時報:是否會通過落戶的方式考慮從外地引進兒科人才?
鄧小虹:會的,以前引入外地人才的時候,必須是研究生以上的學歷,兒科的話可以降低標準到本科生,本科畢業的水平足夠了。同時,在兒科醫生的退休年限上也會放寬,目前女同志的退休年齡是55歲,但希望兒科大夫能夠延時退休。
下個月啟動的醫師多地點執業中,將首先鼓勵兒科、精神科這類人才短缺的醫生進行多地點執業,兒童醫院的大夫可以利用周末時間去民營醫院或者其他醫療機構開設專家門診。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育不良是早產兒常見的呼吸系統并發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