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評估中藥質量(2)
2011-01-18 18:03
閱讀:2541
來源:文匯報
作者:水**南
責任編輯:水北天南
[導讀] 如何確定中藥質量標準?上海中醫藥大學的這支科研團隊花10年時間,建立起一套“中西合璧”的中藥質量評價體系,它融合了西方化學分析和中華古代的感官辨識
在地球另一端,西方也開始探索植物藥效分析。事實上,30%的西藥源于植物,比如阿司匹林源自柳樹皮。西方人最終依賴“化學成分分析”確定藥效。不過,這個看似精確的方法應用于中藥時會有紕漏。“人參的重要藥效物質是人參皂苷,如果通過化學分析評斷質量高低,人參葉的質量可能比人參根要高!因為人參葉的人參皂苷含量高于人參根,但事實上,人參葉無法替代人參根的藥效。”
單一的化學分析無法反應藥材優劣,而我國古代對生物學源頭的考量有道理、也有紕漏,可否結合中西智慧?循著這個思路,一個結合產地、性狀、化學成分的“中西合璧”中藥質量指標評價體系浮出水面。
目前,團隊建立的50多種藥材標準,已經為《中國藥典》采用——藥典是中國對藥品質量設定的準入標準,闡明了板藍根等29種藥材的質量評估標準,在國際上首次反映了它們內在質量的科學質量標準,提升了中藥的國家標準水平。
給“以毒攻毒”建立“安全窗口”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西方對中藥并不友好,“中藥有毒”的說法無法回避。“任何藥物不論中西都會有一定副作用,所以中醫會講以毒攻毒。”王崢濤和他的團隊決定為有毒中藥建立“安全窗口”。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