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醫生,在大家的印象中,肯定是“越老越吃香”。
但在醫療界,還有一種說法叫“萬年老主治”
最近熱播的醫療劇《非凡醫者》中,萬年老主治王凱辭職的片段,讓小編狠狠共情了。
有網友評論:25年了還是一個小主治,這可能嗎?如果現實生活中,真有這種事,那當事人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是為什么!
也有網友評論:一個醫生混成這樣?也只有電視劇敢這么演。
其實對于網友的這種反應,站在正常人的立場好像并不難理解,但事實是作為醫生來說,“萬年老主治”并非危言聳聽。
萬年老主治辭職了!
一來自河北某三甲醫院的普外科王醫生辭職了,大家都覺得很突然,因為她已經工作二十多年了,工作能力、業務能力沒得挑,備受患者好評。
對此,王醫生表示很無奈,只有本科學歷的她,想要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在大醫院生存很難,根本看不到未來,沒有晉升渠道,只能當萬年老主治。
王醫生直言,就目前的醫療環境而言,高學歷的不僅僅是大醫院招聘的必要條件,更是醫生晉升的一個關鍵因素,往往學歷高的人晉升都會快一些。學歷低的,能做到主治都非常不錯了。
對此,來自北京一三甲醫院的心內科陳醫生表示很贊同。
陳醫生48歲,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至今工作20多年了依舊是一名老主治。陳醫生直言,在他們醫院過了40歲還沒晉升到副高,基本就無緣了。因為科室對高學歷的年輕醫生更加青睞,在名額本來就不多情況下,首先考慮的肯定是精力、體力都旺盛的青年才俊,而非這些中年主治。
關于職稱晉升,淄博市第一醫院血液內科的返聘主任,知名科普作者周其峰也曾公開表示:他們醫院35周歲沒升主治的人很少,但40周歲沒升副高的大有人在。而這些醫生,之所以晉升難,主要是學歷偏低,亦或是沒有像樣的科研成果和論文。
有同行說,醫生的職稱晉升,就像是一條很深的溝壑,兩邊的光景差異非常大。能跨過去的則是陽光明媚,一身輕松。而那些跨不過去的,則是重擔壓肩,無比辛酸和苦澀。
實施“雙自主”改革,打破職稱評審壁壘!一省發文
這些年,職稱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很多改革和舉措都是“只聞腳步聲,不見其人來”,可作為醫生,職稱晉升是必然的結果,難道就這么躺平了嗎?
最近,山東省衛健委和山東省人社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衛生職稱制度“雙自主”改革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簡稱《通知》)在原本已經趨于平靜的湖面上扔下一顆驚雷,引發業內關注。
《通知》中提到,自2023年度至2025年底,開始實施為期3年的衛生職稱制度“雙自主”改革工作。
在《通知》中,還特別強調,申請的實施改革的單位限定為醫療水平高、技術能力強、人事管理完善、具有“雙自主”改革意愿的三級醫院和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前參加“雙自主”改革試點的單位,符合條件的,需重新申請實施改革工作。
那“雙自主”改革包括什么呢?
1.單位自主用人
實施改革單位根據《山東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競聘上崗辦法》等文件規定,按照分類評價人才的原則,自主制定不低于國家和省衛生系列職稱標準條件的崗位任職條件,自主開展崗位聘用。崗位競聘中,應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價為基礎的業內評價制度,以醫務人員醫德素養、臨床水平、業績貢獻和公立醫院公益性等指標為導向,職稱不再作為崗位聘用的必要條件。
2.衛生專業技術人才自主參加職稱評審
實施改革單位的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按照有關規定自主參加相應系列(專業)的職稱評審,不受單位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經評審取得相應職稱的,不得以此為由要求單位必須聘用。單位可以根據單位實際制定具體申報人員推薦辦法,堅持臨床實踐導向,突出業績水平和實際貢獻,重點以業務工作數量和質量作為推薦申報條件,不得將論文、科研項目等作為推薦申報必要條件,嚴肅查處抄襲、剽竊、不當署名等不端行為,引導衛生專業技術人才提升臨床水平。
從《通知》安排中,可以看出山東省此前進行的“雙自主”試點,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不然不可能進一步制定3年規劃。
“雙自主”改革,涉及到改革單位的衛生人才切身利益,若是后續工作能夠順利落實,不但真正實現了“醫療水平高、技術能力強、人事管理完善、具有自主評審意愿的三級醫院(含中醫醫院)和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高級職稱自主評審,而且有利于形成衛生系列職稱評聘新模式,可以有效釋放人的活力,給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注入強大的動力。
來 源 | 愛愛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備注來源,違者必究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