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日,北醫三院的腫瘤內科醫生張煜,在知乎實名舉報同行醫生陸巍對癌癥患者的治療方案,抨擊他利用患者的無知和求生的欲望,牟取黑色收入。
“誘騙治療”,導致“患者存活明顯縮短周期”,花費了常規治療費用的10倍以上,這些詞觸目驚心的詞都是張煜對同行最嚴厲的指責。
圖源:張煜醫生知乎截圖
事情始發于去年10月份的一次網絡咨詢。
去年是10月,張煜在網絡上接診了一名陸巍治療過的晚期胃癌患者的咨詢,該患者家屬自述目前治療已經花費三十幾萬,但效果不盡人意。
今年4月2月,病人去世后,張煜在網絡上曬出了陸巍的手寫診療方案。指出:陸巍沒有嚴格按照診療指南、花費甚巨的方案的每處細節。
這次的實名舉報,在網絡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其實除了今年4月份的舉報,去年10月份,張煜也在知乎里實名舉報過陸巍醫生一次。連續兩次的實名舉報同一個人,在平靜的湖面驚起一陣波瀾后,又開始慢慢恢復到了原先的平靜。
不曾想,距離第二次舉報剛過去兩周,張煜醫生給整個行業扔了一枚驚雷。
2021年4月18日,張煜醫生再次進行舉報。但這次舉報的對象是整個腫瘤界,并非個人。
在舉報中,他表示:“其實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腫瘤的治療是不應該會人財兩空的,而應該治療效果比目前更好并且花費更少。那么為什么仍然有這么多人財兩空的悲劇發生?實事求是的說,很多是由負責治療腫瘤的醫生造成的。”
圖源:張煜醫生知乎截圖
過去1年多時間內,遇到了幾十家醫院超百例對于腫瘤患者的不當治療,其中部分是非常惡劣的行為;不當治療導致患者花費大幅上升,給部分患者帶來痛苦、傷害,乃至死亡;這些亂象是由于“經濟利益”和“專業知識不足”所致。
圖源:張煜醫生知乎截圖
張煜醫生時隔兩周的連續指控,在業內和網絡上發生了一場巨震,引起了國家相關部門的注意。
昨日(4月19日),國家衛健委發文:關注到“北醫三院腫瘤內科醫生反映腫瘤治療黑幕”有關網絡信息后,立即組織對有關情況和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相關問題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相關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圖源:國家衛健委官網截圖
國家衛健委還稱,下一步將持續推進腫瘤診療管理工作,進一步健全管理制度規范體系,加大監督指導力度,確保相關要求落實到位,著力提升腫瘤診療規范化水平,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
面對張煜醫生的舉報,目前已經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回應,我們等待調查后的結果。
在張醫生公開舉報整個腫瘤界沒多久后,他就將自己舉報的文章刪除了,并發文表示:“自己無法承擔壓力和可能帶來的后果,所以自行將文章進行刪除。”
對于張醫生的舉報事件,并非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講明白,這其中的復雜性不言而喻。
目前,對于我們來說,腫瘤是一個讓我們深惡痛絕的疾病。一旦患了腫瘤“人財兩空”是最悲慘的結局,也是我們最不愿意面對的現實。這后面是否有相關醫務人員為牟取利益,至患者安危于不顧?真的需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近年來,在醫界公開在網絡上舉報同行的行為屢見不鮮,有愈演愈烈之勢。
暫且不論公開舉報是出于什么目的,但這樣的舉報文化會讓醫療同行之間的相處變得冰冷、相互猜疑,原本輕松的醫療環境也會變得緊張、甚至可能升級為相互仇視。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對于醫療行業違規行為,我們有檢舉的權利,但希望檢舉是通過合法合規的渠道進行的,而不是網絡發布,它并非法外之地。相關言論,未經相關部門查實之前,就隨意發布,利用輿論的力量推波助瀾,嚴重的有可能會處罰刑法,給自己帶來極大的麻煩,到時得不償失。
《漢書·東方朔傳》中有一句話叫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我們的世界并非只有白與黑,還有其它五彩繽紛的顏色。人生也并非“對于錯”就能評判,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是非對錯大家各自衡量。
來源 | 綜合整理自國家衛健委、張煜醫生知乎、央視熱評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