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喬任梁去世的消息把我們的關注點又一次拉回了抑郁癥這個沉重的話題。作為演員,常年處在心理落差比較大的環境中,競爭壓力大,常年處在高強度工作中,漸漸就比較孤獨,心理上更不容易承受失敗和挫折,容易引發抑郁癥。而除了演員,醫護人員更是受抑郁癥“青睞”的人群。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可有**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2013年10月一份對澳大利亞14000名醫生和醫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醫生患抑郁癥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4倍,在之前的一年當中,有1/10醫生和醫學生產生過**的念頭。
醫護人員要面對的不僅是患者和疾病,還要面對處理醫患關系,而且醫護人員工作時間長,經常晝夜倒班,手術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工作壓力大,就容易出現抑郁情緒。頻繁夜班,過于勞累,收入不高,醫患**,醫院暴力事件頻發,壓力過大,對職業前景失望等等,都有可能導致醫護產生負面情緒!
那么,此時應該怎么辦呢?首要做的是將注意力轉移至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參加戶外活動,嘗試做從未做過的家務,或者加入和你一樣的團體,聽個講座,學習新知識,提升專業技能,評論行業資訊;或者到交流群里吐槽奇葩經歷,給彼此加油鼓氣,主要還是要多溝通交流,避免讓自己走入死胡同。
學醫辛苦,成為醫生后仍需要終身學習,在每個國家都如此。目前國內的醫學教育和醫生培養,在逐步向歐美國家靠攏,簡言之,沒有學習熱情的人會逐漸被淘汰出醫生隊伍。然而,最現實的問題是,在醫生培養體系在逐步向發達國家靠攏的同時,國內醫生的待遇卻遠遠未跟上,這也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小編認為,抑郁癥作為近年來頻發的心理疾病,并不是無法治愈的絕癥,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常常可以避免發生可怕的后果,在及時治療、對癥治療的情況下,臨床治愈率是極高的,同時呼吁社會各界給予醫生更多關愛與理解,讓醫患關系成為一種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