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中外合作的心臟外科手術即將開始。“盯住他!”忽然,洋醫生嚴厲地對護士長發出命令,要求她“現場跟蹤”一位正在進行消毒操作的中方醫生。
原來,這位中方醫生沒有嚴格按照規范操作,被“老外”當場發現。直到這位醫生完全按照規范完成消毒操作后,才被允許上臺操作,正式開始手術。這回,上海華山醫院醫護人員,真的被“老外”的嚴謹工作作風給鎮住了。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Dr.Mudge在病房探望患者(盛諾一家/供圖)
以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院心胸外科專家斯坦利教授領銜的手術小組,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之邀,在該院為國內8位病人開展從診斷、分析、手術直至術后康復的全套醫療服務,中方醫護人員全程跟蹤觀摩。這個手術小組成員除主刀醫生斯坦利教授外,還包括1名麻醉師、1名體外循環師、1名護士和1名術后監護人員。
如此“全套”地引進國際頂尖手術團隊,來國內進行手術示范交流,在上海乃至全國醫院中尚無先例。這個頂尖團隊實施的8臺手術在難度上并不屬頂尖級,心臟搭橋手術及心臟瓣膜手術,上海不少外科醫生已操作得相當嫻熟,純從技術上說,簡直“了無新意”.但一場場觀摩之后,中國醫生這樣描述他們的感受:“深受震動。”
執行手術規范近乎刻板
最直接的震動首先來自“老外”們對手術規范近乎刻板的嚴格執行。手術前,洋醫生會準備一份科學、規范、合理的“流程圖”,其中包括麻醉流程、手術流程、重癥監護流程等等,流程一旦確定,所有相關人員都必須嚴格執行,將操作的每一個環節變成自己的“習慣”,不允許因為個人的固有習慣增添任何多余的環節,或減少一些環節。哈佛專家規定,術中為麻醉和氣道所準備的藥物、器械,都須在術前按嚴格的規范擺在固定位置,須“手到擒來”.
因為缺少監護儀的副顯示屏,“老外”醫生無論如何都不肯開始動手術。事實上,國內醫院在進行手術時,監護儀往往只有一個顯示屏,由麻醉師負責監測,手術中,對病人的生命體癥狀況的掌握,需由主刀醫生不斷詢問麻醉師。但“老外”強調執行手術流程規范必須一板一眼,監護儀不僅要有主顯示屏,還要有副顯示屏,主顯示屏由麻醉師掌管,而主刀醫生通過副顯示屏可適時觀察病人的生命體癥狀況。直到這個被國內醫院“精簡”了的小問題被手術室解決后,哈佛團隊才上了手術臺。
一位觀摩過手術的中方醫生感嘆道:“我感覺非常慚愧。在哈佛專家看來‘常規’的流程,在國內醫學界卻并不‘常規’。在手術前,對所有可能需用的藥物和器械,我們往往沒能做好最充分的預備。時常等到意外發生時,才‘臨時抱佛腳’,有時甚至出現術中等藥和尋找器械的窘況,從而不僅無法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最大限度地為患者贏得搶救時間,甚至貽誤搶救時機,導致患者生命受損。其實,‘老外’對流程規范近乎‘僵化’的執行,是手術成功的根本保證。”
華山醫院副院長徐建光教授說,近一段時期以來,頻繁出現的醫療**始終困擾著國內醫院,不少醫院對此多覺委屈。其實,醫療行業應該作更深層次的自我檢討,整個醫療過程缺乏規范統一的操作流程,缺乏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是相當數量醫療**、醫患矛盾產生的根源。不少醫護人員在醫療過程中往往憑仗經驗,習慣“跟著感覺走”,缺乏嚴謹的規范操作意識。華山醫院花大力氣引進頂尖團隊而不是單個專家“現身說法”,其目的絕不僅僅在于進一步引進先進的技術,更在于以“零距離”的方式,最感性、最真切地學習國際醫學界先進的管理理念、規范的手術操作流程,以及頂級醫學專家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職業素養。
追求“零缺陷”
哈佛醫學專家們全力追求“零缺陷”的工作態度,也給中國同行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保證病人在麻醉前、中、后各階段生命體征的穩定,避免患者血壓波動,他們術前提出了一系列極其嚴格的要求,有些在中方醫護人員看來已是近乎“苛刻”.
譬如,通常國內在術中要求患者收縮壓保持在120-140毫米汞柱即可,但哈佛專家卻要求患者血壓必須始終穩定在120毫米汞柱上,因為唯此才能使手術危險降到最低。術前,哈佛團隊盡可能多地與患者展開交流與對話,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打消患者對手術的疑慮和擔心。一旦確定手術,主刀醫生與麻醉、ICU等術前、術中、術后各個環節的合作伙伴一起,對方案進行認真詳盡的討論,并將自己的想法讓合作伙伴們徹底接受和知曉。同時,更對術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出周密、詳盡的預案。在手術方案的討論中,為了避免差錯,專家們根據他們所了解到的中國患者的個性,每人都起了昵稱,避免“張冠李戴”.
在華山醫院短短的10多天里,哈佛專家們每天在清晨6時許即進入手術室,晚上6時等手術病人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后才放心離開。而從患者離開病區到患者安全送入監護室的全過程,手術主刀醫生都親自搬動和護送,其高度負責的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精神,難以挑剔。
細節體現已人為本
哈佛團隊的不少工作細節令國內同行十分驚訝并深受感動。甫抵上海,哈佛專家便立即趕赴華山醫院看望患者,了解自己手術對象的病情;麻醉用的針管通常又粗又大,為了避免患者的痛楚,他們改用耗時費力的細管注射;胸腔術后,患者傷口會有劇痛,特別是咳嗽時疼痛更甚,為此他們特意帶來了紅色心形“防咳墊”送給病人。
不少觀摩的醫護人員感慨:這種細微處見真情的醫學人道主義,在國內多數醫院還是欠缺的。此番交流,哈佛專家共為8位冠心病患者實施了手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首位接受手術的顧女士在手術后不到一周就能***下床行走,并一再表示整個手術過程前后未感到有強烈痛感。
年屆八旬的郭阿毛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術前曾在醫院住過很長一段時間,但病情仍未見好轉,國內醫生考慮到其手術風險極大,一直未做決斷。其家屬在得知哈佛專家來滬交流的信息后,主動找到哈佛專家要求做手術。哈佛專家答應了他們的懇求。
專家們說,做手術,風險在醫生,但不做手術,風險卻在病人。為了使手術的風險降低到百分之一以下,哈佛團隊反復研究病情,制定了一整套安全、規范、周密的手術及治療方案。手術十分順利,術后第二天,郭老先生就能下床活動,并在一周后康復出院。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