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醫院也是,何況醫生更是一個越老越吃香的職業。很多老醫生的身上結合了幾十年來的從醫經驗,不僅在專業素養上早已大成,在應對不同的患者時更是圓潤自如。能跟著這樣的一位老醫生出一次門診,對年輕醫生自然是受益匪淺的事情。
在積水潭醫院就有這樣一位被奉為院寶的老醫生,那就是矯形骨科專家周乙雄教授。周教授不僅醫術了得,最值得稱道的是他與患者溝通時的方式。他和患者溝通,絕對不會用那種冷冰冰的醫學術語,讓患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是時不時的用些大白話俏皮話,讓患者能立刻明白自己的疾病關鍵所在。
在一次隨訪教授門診的過程中,記者見識到了這位老醫生的口才。上午10點,一位中年男士被家人攙扶著挪進診室。“大夫,我在老家醫院看過,俺們當地的醫生說我這是股骨頭壞死要做手術,讓俺來北京的大醫院再看看。”患者說著,將影像資料送到周教授手上。看過片子后,周大夫表達了對當地醫院診斷結果的認同。可是患者卻對手術十分抗拒,不希望自己的身上被醫生開刀。面對患者的不配合治療,周教授自然也就施展了自己的勸說能力。他形象的說:“你的股骨頭壞死相當于家里房子的房梁塌了,如果不把房梁進行加固,屋頂修得再好,房子也隨時有可能坍塌。”他邊說邊用自己的水杯和圓珠筆搭成一個房子的形狀。如此解釋,讓患者立刻了解到疾病的嚴重性和手術的必要性,這才慢慢的從之前的用力反駁變成了對醫生充滿信賴的凝視。十分鐘以后,在周乙雄和家屬的勸說下,患者終于同意醫生為他開住院單。
在隨后的病例中,周教授依舊喜歡用形象化的比喻方式讓受教育程度不太高的患者詳細的了解疾病的真相。有一位50多歲的女患者專程從遼寧農村趕來積水潭醫院找他看病,與上一位患者一樣,這位女患者也不喜歡手術治療,她希望從周教授的嘴里聽到“保守治療”四個字。但是觀察了患者走路姿勢并看過片子之后,周教授還是確定這名患者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已經非常嚴重,需要盡快手術。當被家屬問到術后是否疼痛時,周乙雄斬釘截鐵地說:“那是真疼!”被問及到底有多疼的時候,周教授笑著說,“那種疼就跟生孩子差不多。”事實上,這位女士之所以之前不愿意手術治療,就是因為對于術后恢復的疼痛程度未知的恐懼,現在周教授給了她一個參照的疼痛程度,她自然也就放心了。
周教授就是用這種生活中的經歷來對比醫學上的術語,能讓患者更加容易理解疾病。盡管早已過了退休的年紀,而且也已經辦了退休手續,但是返聘之后的周教授依然將自己的大部分時間奉獻給了醫院,奉獻給了患者。他不僅是為了能治愈更多的患者,也是為了能將自己的一身醫術通過言傳身教的方法傳授給后輩們,如此授人以漁的方式不得不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