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學名腦卒中,也稱腦血管意外。主要包括腦梗死、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其發病急驟、病情兇險,是目前威脅人類死亡和殘疾的第一大疾病。全世界每6個人就有1人發生卒中,每6秒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就有1人因卒中致殘,而在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更是長期居高不下。該病種發病的猝不及防和治療的多學科化,令醫學界為之頭疼!
10月上旬,上海楊浦區53歲的徐老師在家突發腦卒中,昏迷不醒,情況危急下,家人慌忙將徐老師送往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腦血管病急診救治。病人就診當即轉入綠色救治通道,進行頭顱CT等檢查,確診為大腦血管阻塞導致的急性腦梗死,經靜脈溶栓治療約25分鐘后成功的使血管再通,徐老師脫離危險并能自主活動,家人激動地向院方連聲道謝。
為何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救治腦卒中能夠如此神速?一位知情的患者動情地告訴記者,這歸結于該院成立了國內首創的以神經內外科為核心主體的腦血管病救治中心——“一站式”診療服務。這種新就診模式不僅深受患者及家屬的歡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就醫難的問題,同時也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今年該院被國家衛計委授予“國家腦卒中篩查與防止工作示范基地醫院”的光榮稱號。長海醫院腦血管病救治中心秉承“病人第一,規范創新”的一貫信念和目標,針對腦血管病救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提高技術與改進管理模式,真正做到為病人著想,為社會服務。
醫院黨委力排眾議科學決策——不以患者為本的“舊框框”一律擊破
前年一個冬夜,一位大學教授突感頭暈目眩、嘴眼歪斜,隨即在附近醫院就診,先后看了神經內科、五官科、心內科等多個科室,采用了活血、降壓、輸液等多種方式治療,但病情仍然不斷加重,最后幾經輾轉送至長海醫院才確診為急性缺血性腦梗死,雖經全力施救,但終因病情發展太快,造成了患者由于腦梗死所致的一側肢體完全性偏癱、失語。
“對于腦卒中患者,時間就是大腦,等不起也拖不得,而我國目前尚缺乏全面的針對腦卒中救治的規范化流程,加之大部分醫院不設專門的學科,而在多學科的診治過程中難以做到”爭分奪秒“.以至于這樣一位英年之才,本可及時治愈,卻因院前時間的耽擱以及到達醫院后在各科室間的‘折返跑’,貽誤了最佳救治良機!”談及兩年前這起事件,該基地領導小組專家劉建民教授仍然痛心疾首。“當前,在歐美等國家的腦卒中發病率、死亡率及殘疾率逐年下降的情況下,而我國卻是高速遞增。驚人的數據反差令我們坐如針氈,如何改變現狀,打破腦卒中診治鏈中的困難、障礙和瓶頸,是我和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
劉教授的憂思遠慮與醫院黨委的高瞻遠矚不謀而合。“作為部隊醫院,應該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發掘內部潛力,打破陳舊僵化的學科框架及就診模式,切實以病人為中心,提升救治能力和保障能力。”該院院長張從昕如是說。
智者察于端倪,明者順勢而為。醫院黨委“一班人”調研發現,腦卒中救治的成功,搶時間是關鍵,而一般患者通常要經歷掛號初診、血液檢查、影像學檢查、內科用藥、多學科會診、外科手術等7-9個繁瑣程序,而每一步都牽涉到等待就診--等待交費--等待檢查--等待結果--等待再就診的循環,不僅難找繼續問診的“下家”,而且耗費寶貴時間。于是他們在多次探討與論證中達成共識:要緊緊抓住國家和軍隊醫療改革的歷史機遇,徹底打破這套看似規范、實則不暢的就醫程序,一切以患者需求為導向、以治療疾病為紐帶,開創一個全新的診療模式!
理念一經推出,必遇識才“慧眼”.剛在全校黨代會上確立“轉型發展”主題的第二軍醫大學黨委,積極鼓勵并支持該院黨委大膽實踐、放手去闖。
作為向自己“開刀”的先行者,這所醫院“下重錘”打破固有的學科格局,從各各學科抽調精干力量建立起全新的學科---腦血管病中心;在人員和行政上進行了科學架構重組;并實行***的學科管理、經濟核算、績效分配和質量控制。
一系列創新機制的運行,使得這個“新生體”活力四射。現中心門診量約5500人/月,急診量約1200人/月(缺血性腦卒中急診手術率5%,其中治愈率高達90%以上;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急診手術率95%),DoorToNeedleTime由原來的平均112分鐘縮短到目前平均48分鐘。破舊立新的步伐越走越堅實。
“讓病人滿意,切實提升醫院保障力和競爭力,阻力再大也要改革!”探究此次改革初步成功的奧秘,醫院政委夏陽坦言:各學科并不是簡單地‘湊’到一起,而是依靠世界醫學發展的趨勢,以及現實運行的患者需求,從體制上打破學科間壁壘,讓深層次融合落地生根,使不同學科的醫生為治愈同一疾病而“綁”在患者身邊,充分發揮出1+1>2的效果。
全新模式與病魔搶出“救命時間”——“一站式”診療直通車全面開啟
10月18日凌晨,長海醫院急診大廳內。
“腦血管病科醫生請注意,一位急性腦卒中患者正在***途中,請做好接診準備!”急診呼叫系統打破了深夜的靜寂,腦卒中救治急診小組值班醫生立即通知值班專家——該院腦卒中基地常務副主任鄧本強教授一同前往接診。與此同時,靜脈動脈溶栓手術組、麻醉組成員也各自趕赴崗位做好救治準備。
患者是家住上海崇明的保安胡師傅,由于發病時無人在場,加之路途較遠,送到醫院時右側肢體完全偏癱已經3個多小時。
“國際公認腦卒中搶救時間窗是發病后的4.5-6小時內。”鄧教授焦急地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剩下的有效救治時間已經非常有限了!”
患者就診10分鐘,腦血管病值班醫生已陪同患者完成頭顱CT檢查及相關血液學檢查,并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交代了靜脈溶栓及動脈介入治療的必要性和相關風險。這一原本需要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影像科、檢驗科分步完成的工作如今卻在同一時間內完成,大大提高了診療效率。
就診28分鐘,急診小組通過患者的各項檢查結果最終確定了靜脈溶栓治療方案,急診小組護士取出腦卒中專用備用藥箱并配置準備藥物,根據病情設計的個體化靜脈溶栓藥物已開始輸注入胡師傅體內。“從入院到溶栓治療只用28分鐘,這基本上是目前我們治療的中位速度,與國際上同類醫院相比要節省近一半以上的時間!”鄧教授自信地說道。
就診40分鐘,溶栓藥物已使用近2/3,但胡師傅的臨床癥狀仍然未見明顯好轉。“改為動脈介入干預!”鄧教授果斷決定。此時,腦血管病外科手術團隊已在介入手術室待命。
就診90分鐘,腦血管病外科洪波教授采用微創的介入技術,通過大腿根部股動脈將直徑不到1mm的取栓裝置輸送到大腦內堵塞的血管,一枚暗紅色血栓被成功取出,閉塞的腦血管立刻開通,大腦的血流立刻恢復了,胡師傅的手腳能動了,臨床癥狀也明顯得到改善。
從接診到成功打通堵塞的大腦血管僅用90分鐘,遠低于150分鐘的國際平均時間,救治效率令人驚嘆!
“雖然我們家屬不懂醫,耽誤了病情,可是長海醫院還是硬生生地把我丈夫這條命給‘搶’回來了!”患者胡師傅的妻子一邊說一邊流下激動的眼淚。
記者發現,過去家屬推著患者“各科室間飛奔”的場景如今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站式”組合服務環環相扣:患者進入綠色通道、腦血管病內外科專家當即到診、醫學影像系統同步傳送、靜脈溶栓—介入動脈溶栓治療環環相扣。
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救治程序高效銜接,同步進行,絲毫沒有半分贅余,只為給病人搶回彌足珍貴的“搶救時間窗”.
據悉,腦卒中中心正式運行以來,就診由串聯模式轉為并聯模式,流程有效優化、時間大大節余。目前該中心設有5個搶救小組,擁有一支由神經內外科、影像科、超聲科、血管外科等12個科室61名醫生混編組成的專業診療隊伍。卒中中心從就診到靜脈溶栓治療的救治時間(DNT)平均為48分鐘,多模式的血管再通治療使腦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達90℅,不僅遠高于30-40℅的全國平均水平,也超越了美國公布的60℅-80℅“國際領先水平”.
***難題催生出效益無限——“三個基地”引領就診模式新氣象
10月29日,第八個“世界卒中日”.長海醫院“關愛卒中,立即行動”大型公益活動拉開帷幕。
“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與腦卒中密切相關,高鹽高脂飲食、吸煙、酗酒、缺乏體育鍛煉等都可能會引起腦卒中的發作……”腦卒中中心洪波教授、吳濤教授等在現場耐心宣講,不時引來聽眾的頻頻點頭,更有聽眾用紙筆記著要點,用手機全程錄像。
像這樣的腦卒中防止宣講近兩個月已經連續舉辦9次,次次好評如潮,聽眾爆滿。如今走在長海醫院,關于腦卒中圖文并茂的科普展板、就診彩頁、宣教視頻抬眼可見。甚至用手機打開最新推出的“掌上長海”就診軟件,“腦血管病(腦卒中)中心”預約掛號的頁面便會躍入眼簾。
隨著腦血管中心救治工作的不斷深入,振奮人心的喜訊一個又一個傳來:醫院被國家衛計委批準為腦卒中篩查與防止“示范基地”、“研究基地”和“介入治療培訓基地”.此次,“三個基地”稱號被同時授予,意義非比尋常,責任愈加凸顯。
“三個基地”帶動了技術層面的“蝴蝶效應”.10月25日召開的第十三屆東方腦血管病大會上,中心在腦卒中救治的各方面取得的成績令國內外同行驚嘆,急性腦梗死平均就診—靜脈--動脈介入治療時間的縮短程度、腦血管再通率及中心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新型血流導向裝置治療顱內大型動脈瘤等最新成果一一完美亮相。中心還先后完成了國內首例頸動脈和顱內動脈支架的設計驗證,目前正在研發新型顱內血栓取栓裝置。這些新技術新設備不但顯著提高了療效,同時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診療費用,為我國腦血管病的診治帶來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和國際聲譽。
由于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殘疾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為了更有效的將“治病”轉向“防病”到“除根”,長海醫院腦血管病中心推出了高危篩查、急性卒中、動脈狹窄評估等多項檢驗和輔助檢查套餐,開放24小時核磁及多模式CT評估,將腦卒中的研究攻關前移到預防層面,并開出了一張“聯合處方”:
——“篩”:開設了由腦血管病(腦卒中)篩查門診,配備相關的血管檢查設備,發現尚未發生腦卒中但存在腦卒中高危因素的高風險人群,給予健康宣教并對各種危險因素采取干預措施,以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
——“防”:開設了多學科組成的腦血管病(腦卒中)門診,對已患“中風”的病人進行病因學的檢查,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個性化針對性的治療(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房顫、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及腦供血動脈狹窄等),所有病人數據實行統一化、路徑化管理,重點對傾向患者進行特別標識和定期回訪,指導修正防止方案,以降低腦卒中的復發率。
——“救”:開設了腦血管病(腦卒中)急診,使多模式一站式腦血管病救治帶給患者最及時規范高效的救治,以降低腦卒中的死亡率和殘疾率。
65歲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患者蔡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明白”賬:“一站式”診療不僅縮減了以前多次掛號問診的費用,更可以搶在“治療時間窗”內及時施救,對于減少腦卒中后遺癥的發生極為重要。而且現在通過篩查與防止服務,可以更清楚自己血管易堵或破裂的成因和位置,主動在病癥頻發的冬季做好預防,“這些受益是花幾十萬都買不來的!”
采訪中記者看到,基地編印的《腦卒中宣教手冊》已被上海腦卒中學會推廣下發,目前他們正聯合上海市楊浦、崇明、寶山三區縣建立預防中心。近年來,他們還組織骨干力量隨醫療隊進社區、走邊疆、下部隊,廣泛進行宣教和義診,真正讓“一對一”貼身服務惠及到軍民,為國家腦卒中防止工作提供扎實基礎和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