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多,醫生少是我國兒科醫院面臨的困境,那么是什么導致了兒童醫療困境,“兒科有疾--北京兒童醫療困局探因”系列報道,將探索其原因。
兒童醫療困局探因
**部門決策和規劃的失當與缺位,難辭其咎。
兩大兒童醫療機構負重不堪,二級醫院“兒科恢復令”執行不暢,各級婦幼保健院兒科偏廢,這些并發為本市兒童醫療“全身不遂”癥。
究其“病灶”,是**部門決策和規劃的失當與缺位。
數據顯示,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兒科醫生缺口逾20萬人,兒科醫院僅占醫院總數的0.52%。全國如此,北京同樣如此。失衡的數字背后,凸顯兒科醫務人才短缺、**投入不足、相關規劃缺位“三宗罪”。
■人才短缺
兒醫全國缺口逾20萬
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朱宗涵指出,2008年,全國共有兒科醫生6.17萬人,但0至14歲的兒童卻有2.3億,比例約為0.2598個兒科醫生/千兒童。參照美國1.4558個兒科醫生/千兒童的比例,我國至少還缺二十余萬兒科醫師,“即使將目標數量減半,未來10年每年需要增加1萬名左右的兒科醫師”。
朱宗涵說,一個令人沮喪的事實是,15年來,全國的兒科醫生僅增加了5000名,近幾年來,兒科醫生的增加更是處于停滯狀態,“當務之急,是要盡快建立兒科醫生培養機制,不然老醫生們退休后,誰來接班?”
由于兒童大多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病理特征,比成人脆弱,所以兒科俗稱“啞科”,因此存在較高的醫療風險,需要醫生技術水平更為精湛。
兒科醫師來源被切斷
“現在兒科醫生缺乏來源,幾乎沒有改善的希望,兒科不是談發展,而是怎么維持”,朱宗涵稱,1998年,教育部為了拓寬專業面,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中,將兒科專業作為調整專業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事實上切斷了兒科醫師的穩定來源。
這意味著,12年來,我國新型兒科醫生培養機制一片空白。
朱宗涵說,目前,兒科醫師的來源,一是各級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二是攻讀兒科學專業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級學科或三級學科研究生,出于各種原因選擇兒科就業者。前者在本專科階段的兒科學教學安排遠遠少于原兒科學專業,只具備最初級的兒科知識,而后二者人數僅占很小比例,他們僅在兒科學的某個四級學科中(如兒科學、兒內科、消化專業)或其他二級學科(內科、外科、眼科、皮膚科等)學習了很狹窄的專業知識。
這就是說,如果想從事兒科的醫學畢業生,只有在念完5年的基礎醫學后方,方可再選擇到兒科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專業學習,“這就是說,近乎十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一名兒科醫生,這顯然不能滿足現在兒科醫生的需求”。
全國年培訓不足兩千
朱宗涵介紹,目前,全國共有包括北京兒童醫院在內的60余家兒童專科醫院承擔著培養兒科醫生的功能,但因本身已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因此每年每個醫院僅能培養兒科醫生30名左右,“全國每年僅能培養出1800名左右的兒科醫生,尚不夠滿足本院的人才缺口,何談為綜合醫院輸出力量?”
友誼醫院兒科主任崔紅表示,雖然醫院有擴建兒科的計劃,卻很難找到有經驗的兒科醫生,“要是招應屆畢業生的話,至少2年用不上”。崔紅建議,如果在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下,把兒科發展較好的綜合醫院也作為培訓基地的話,不僅可以緩解專科醫院的壓力,也方便畢業生盡快熟悉綜合醫院的環境和特點,上手也更快。
朱宗涵認為,在我國兒科專科培訓制度和體系均不完善的情況下,要培養成為合格的兒科醫師難度相當大。
■投入不足
2公里高速路=1所醫院
朱宗涵表示,就全國來說,建一所兒科醫院的平均費用是2個億,相當于建設2公里高速公路。建200公里高速公路的費用,就可以在全國再建100所兒科醫院。
如果與目前部分城市大力發展的軌道交通建設相比,加上地價高等因素,修一公里地鐵的費用相當于建一所兒童醫院。幾年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修建一公里地鐵的費用約為7億元,而北京、上海地價較貴,新建一所兒科醫院的費用與修建一公里地鐵的費用基本持平。
“建一公里地鐵和建一所兒童醫院相比哪個更重要?雖然這沒有什么可比性,但至少建設兒科醫院應該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眼見近年來綜合醫院不斷通過新建門診樓、病房樓、開建分院的方式快速發展,而整體受益較低的兒科醫院尚未引起各級**的重視,朱宗涵表達了自己不平。
科研項目難獲經費支持
“不僅兒童疾病很少會被列為國家重大科研項目,而且在公共衛生領域中,對兒童健康的關注度也很低,以中國醫師協會接連幾年開展了對全國兒童生長發育的監測為例,截至目前都是由協會自己籌資進行,得不到國家科研經費的支持”,在朱宗涵看來,**投入不足已阻礙了兒科的發展。
他建議,國家的十二五規劃中,應將兒科的發展建設列入醫療衛生發展中,在積極建立兒童專科醫院的同時,恢復綜合醫院內的兒科功能,“兒科始總是被忽視的,不論是醫學教育,還是醫療機構建設等方面都是被忽視的。希望通過我們和媒體的多方呼吁,兒科的事業發展能引起**的足夠重視”。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劉新民也認為,扶持三級醫院兒科的恢復和建設,**應加大財政投入,讓醫院從如何提高經濟效益的焦慮中解脫出來,在有足夠經費保障的情況下,專注于專心為病人看病,及提高診療水平,從而恢復公立醫院的公益性,也能使兒科得到可持續發展。
■規劃缺位
兒科醫院僅占總數0.52%
朱宗涵表示,兒科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專科,而是0至14歲兒童醫學的綜合學科,涉及到兒童診療的所有方面,因此綜合醫院里的成人影像科、麻醉科、監護室等科室中,不僅沒有小兒專用檢查設備,而且人員也未受過兒科方面的訓練,不適宜大力發展兒科。
“詳盡的檢查和治療只有專科醫院才有能力承擔,因此應下大力氣建設兒科專科醫院,綜合醫院的兒科只是專科醫院的補充”,朱宗涵介紹,目前,全國共有兒童醫院68家(其中**辦48家),為1.3萬家醫院總數0.52%,就床位而言,全國兒科床位數是258224張,僅占全國總床位數的6.4%。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