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醫生這個職業一直是高薪的象征。雖然這種說法有些夸張,但客觀來說,相對于其他行業,醫生在收入上確實很有競爭力。
不過,從最近的信號來看,這件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職工要降薪,要開源節流
前段時間,浙江某家衛生院2022年年終職工大會上,院長說出了讓全院職工們吁噓無言的新年展望,新的一年里,職工要降薪,要開源節流,醫院上下要過緊日子。
這條新聞一出,業內反響熱烈,不少醫療從業者均表示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嚴重的已經出現了裁員現象,甚至還有網友反映“部分醫院醫護降薪了,但行政人員工資未變”。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20個省份醫療盈余為負,占比62.5%,較2019年增加56.25個百分點;753家三級公立醫院醫療盈余為負,占比43.5%,較2019年增加25.89個百分點。
全國三級公立醫院醫療盈余率為-0.6%,較2019年下降3.6個百分點;醫院資產負債率為44.09%,與2019年基本持平。
而實際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例,2月13日至2月18日期間,兩個院區每個工作日日均麻醉總量在500臺左右;2月16日,麻醉總量更是攀升至549臺,創下單日手術量歷史新高,其中主動脈夾層、肝移植、心臟移植、腎移植等急危重癥手術占比超11%。
由此可見,疫情造成的經營壓力正在漸漸退去,但這不意味醫院不用過緊日子了。
當下環境
隨著醫保支付改革深入,DRG/DIP模式已在全國推進。
在這個過程中,醫療從業者一方面要面臨在工作中如何學習和適應新的付費原理和機制;另一方面,醫保支付改革下,醫院和個人績效和收入也必然出現波動。
此前有報道稱,武漢某三甲醫院實施 DRG 以后,一名心外科醫生曾表示,他個人的收入減少了15%;而湖北另一家三甲醫院的心外科醫生也表示,他所在科室一年虧了500萬。
在此改革背景之下,醫生的收入結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筆者認為,這并未完全是壞事兒。
過往的以藥養醫本質上與公立醫院屬性相悖,且并不可持續。業內人都清楚,不同科室的醫生之間收入差距懸殊,多則幾倍甚至幾十倍。
平心而論,教育背景持平,辛苦程度相似,收入差距過大本身并不公平。只是在一年又一年的時間下,大家漸漸接受了這種現狀。
如何改變,年薪制是目前正在積極探索的方式之一
三明市人民政府公開的資料顯示:年薪基數不再區分醫院等級,全部按醫務人員職稱核定基本年:
主任30萬元、副主任25萬元、主治醫師20萬元、住院醫師15萬元;技師、藥師為同級別醫師的80%;護師為同級別醫師的70%;行政后勤人員為醫師平均年薪的40%;村衛生院人員10萬元。
書記(院長)的基本年薪為;市級醫院50萬元、縣級醫院40萬元、市級專科醫院30萬元。
這樣的年薪制度,將切斷個人薪酬與科室收入之間的聯系,目前得到了很多醫生的支持。
國家衛健委和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也多次印發意見,明確要求借鑒三明做法,鼓勵各地探索年薪制發放薪酬。
來 源 | 護理123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