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醫生半天接診80人 竟說“不算什么”?
2016-11-17 19:52
閱讀:2184
來源:環球醫學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今年是我國“全面二孩”的元年。全面二孩疊加生肖猴年,夫婦們喜迎猴寶寶的同時,各大醫院產科卻“叫苦不迭”,頻頻出現“爆滿”的消息,產科醫生更是忙上加忙,尤其是北京的婦產科醫生,其工作強度真是讓人感嘆,鐵人也吃不消啊!
今年是我國“全面二孩”的元年。全面二孩疊加生肖猴年,夫婦們喜迎猴寶寶的同時,各大醫院產科卻“叫苦不迭”,頻頻出現“爆滿”的消息,產科醫生更是忙上加忙,尤其是北京的婦產科醫生,其工作強度真是讓人感嘆,鐵人也吃不消啊!
產科醫院到底有多忙?近日,某報社記者來到北京婦產醫院,跟隨產科主任醫師丁新一同出門診。半天門診時間,丁新一共接診了80位孕產婦。丁新卻說,這真不是最忙的,“最忙的時候一上午就接診了100個孕產婦!”
丁新今年49歲,在北京婦產醫院算是中年醫生,有的同事也會親切地喊她“老丁”.大學畢業后,丁新來到北京婦產醫院工作,一晃在產科就工作了20多年。這么多年,經她圍產保健后順利分娩的新生兒到底有多少,丁新也沒有統計過。那些順順利利生下寶寶的產婦,她基本都記不起來,印象深刻的反倒是那些病情兇險的孕產婦。前幾天醫院就剛剛轉走了一位因害怕流產天天臥床導致靜脈血栓的高危產婦。
每天上午,丁新剛到診室門口,就看到走廊的椅子上已經坐滿了孕產婦,她們正等待著丁新的到來。8點剛過,丁新坐在診室的椅子上,開始接診第一個孕婦。在丁新對面坐著的是產科住院醫師小田大夫。小田今年28歲,在別的領域,或許這個年齡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但在醫生這個圈子里,這個年齡意味著她剛剛起步。小田今天給丁新當助手,“幫忙打印化驗單,給孕產婦解釋一些問題……”梳著齊耳短發、戴著眼鏡的小田看起來就像個大學生,她安靜地坐著,說話不多,但語言溫和而有力。診室里來來往往的孕產婦并不知道,其實小田也是個準媽媽,她已經懷孕19周了,不過她依然要堅持著高強度的工作。像這樣的孕婦醫生,醫院里面很常見,因為醫院人手實在太緊,甚至有的醫生到了預產期的前幾天,還依然堅持在工作第一線。
“咚,咚,咚……”伴隨著胎心監護儀里傳來的胎兒心跳聲,一天的門診開始了。每個準媽媽都懷著喜悅的心情期待新生命,但準媽媽們的狀況卻千差萬別。有生第一個寶寶的,有生二孩的;有年輕的,有高齡的……
全面二孩政策啟動后,北京婦產醫院的二胎孕婦特別是高危孕婦迅猛增加。這一上午,丁新的門診中,妊娠期糖尿病媽媽、妊娠期高血壓媽媽、前置胎盤媽媽、40周歲以上超高齡媽媽超過了三分之一。80位孕產婦需要進行相應的檢查,或聽胎心,量腹圍、量宮高,或內診……49歲的丁新這個上午起來又坐下了80次;每位孕婦都需要預約下次門診時間,很多孕婦需要開具各種化驗單、檢查單,每位孕婦都要問胎動情況……同樣一句話,丁新重復了幾十次、上百次……下午臨近1點,丁新終于給第80位孕婦完成了檢查。最后一名孕婦由衷地說了一句:丁大夫,您可真辛苦。丁新笑了,“今天真的不辛苦。”丁新說的不是客套話:“這還真不是最多的,最多的半天門診看了100名孕婦。”
北京婦產醫院的年分娩量一直高居北京各醫院之首。去年是農歷羊年,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各個醫院的分娩量與馬年相比都有所下降,但在今年反彈趨勢明顯。北京婦產醫院院長助理徐銘軍說,現在婦產醫院每個月都會迎來1200至1500名新生兒,產科壓力非常大。為此,醫院決定開設南院區,將目前東院區內的三個婦科病區搬走兩個,今后東院區只留一個婦科病區,其余的全部改為產科。其實,早在去年底今年初,醫院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將示教室改造成產科病房,取消特需病房改成普通產科病房,“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空間不能增加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增加產科的病床。”醫院還縮小了計劃生育科的規模,調派6名醫生來支援產科……
“如果孕婦只是數量上的增加,對醫生來說難度不大;但危重孕婦比例高,對醫生的挑戰就很大。”徐銘軍說,現在婦產醫院建檔的孕婦中,高危孕婦的比例高達82%.“全面二孩政策后,高齡產婦必然增加。”徐銘軍說,全面二孩政策目標人群中,35歲到49歲女性占到了63.8%;預計2017年到2020年,我國每年高齡產婦預計達330萬至350萬,大約是往年的1.3至1.4倍。“這些二胎孕婦中,預計有一半頭胎都是剖宮產,發生胎盤植入等兇險并發癥的概率更高。”
全面二孩時代的婦產醫院,不僅僅是產科忙,配套的相關科室也很忙。徐銘軍說,以麻醉科為例,產婦想要做無痛分娩離不開麻醉科醫生,剖宮產手術、夜里急診手術也離不開麻醉科醫生。年輕的麻醉醫生都要值夜班,他們將一整晚都不能打盹的夜班稱之為“瞪眼班”,將產科的麻醉夜班稱之為“猝死班”.“太累了!”今年,一些公立醫院的產科醫生、麻醉科醫生實在承受不了這種身累與心累,跳槽到私立醫院了,“相對清閑,掙錢還多。”
洶涌的生育高峰還在繼續。徐銘軍坦言,預計全面二孩政策調整后第三年也就是2018年,將會出現生育高峰,產科醫生們還要在極度忙碌中堅守。
在全國“二孩”政策的大背景下,產科醫生人才輸送問題愈加顯得突出和緊迫,而且已經成為一個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如果這一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不僅會影響醫院的發展,損害患者的利益,還會給各種醫患矛盾和**留下隱患。這就需要醫院一方面轉變人才引進和培養的理念,另一方面,通過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內的產科醫療資源進行優化,按照高齡、高危孕產婦和普通孕產婦的不同對病人進行引導分流,實行分級管理,引導高齡、高危孕產婦到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進行孕產期保健和分娩,而普通孕產婦可以引導到一級醫療機構進行保健和分娩,以此緩解大醫院產科的接待壓力。
希望廣大產科醫生們注意休息,工作的熱情固然要有,對自己身體的愛護也更加不能少。社會各界也要對醫生多一些關愛與諒解,畢竟,他們天天都奮戰在救人的第一線,付出的勞動與汗水,外人是難以想象的。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