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心醫療”由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首先提出,是一種新觀念。“雙心”指的是心血管疾病和心理障礙,這兩種疾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導致疾病惡性循環,共病率高。雙心醫療克服了以前只顧治療局部的疾病、不考慮整個人的心理狀態的弊病。實踐證明,雙心醫療不僅理念創新,而且臨床效果好,值得大力提倡。此外,還有進一步的“三心”醫療,即心臟、心理和心靈。
好醫生要成為病人的心理醫生
胡大一教授講過這樣一個病例:有一個病人心臟早搏,醫生說,你這么年輕就患早搏,容易發展成心肌炎,會越來越重。這么一講,患者緊張了,認為縣醫院看不了,要去市里、省里的醫院看,去部隊醫院看,最后干脆臥床休息不動了,怕一動就會死。
多少年后,報紙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如何正確對待心律失常。到這個時候,那個人已經臥床20年了。他偶然看到了這篇文章,里面講的情況跟他的病情很像。于是他寫信給胡大一咨詢病情,胡大一給他回信,說他心臟沒事。他很高興,想要好好保養,將來到北京去看胡大一教授。從此,他有信心了,身體越來越好,后來真到北京去看了胡大一教授,之后“雙心”都得到調理,效果更好了。所以胡大一教授提出要設置“雙心門診”,對待心血管病人,需要心臟治療和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這個例子說明,好的醫生要把病人的軀體、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從而以綜合的手段治療病人的疾病。不然有可能把小病看成大病,把大病看成重病,本來沒什么事,卻越看病越重。在一次國際心血管病大會上,大夫們討論過一個病例,講的是一位病人去檢查身體,醫生說他的冠脈有斑塊需要放支架。放完支架以后,不久支架堵了,醫生說要做搭橋手術。搭橋以后又出現并發癥,最后發生心肌梗死,經全力搶救,心臟擴大,心力衰竭了,病越治越重。原來他身體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由于過度醫療,最后病情越來越嚴重。
可見,如果醫生沒有把心理因素考慮在內,幾句話嚇住了病人,使病人由焦慮變抑郁,結果就會讓小病發展成大病。
提倡醫生對病人要“三心”醫療
我越來越確信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的醫生的三***寶“語言、藥物、手術刀”.近代名醫特魯多也說過,醫生對患者“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這句話把醫生與病人的關系定位得很準確。
現在有的醫生認為自己有技術,可以包打天下。但是人體極其精密、復雜,動不動就吃藥、**,頻繁使用高科技手段,有可能會傷害人的身體。這就是我們現在存在的過度醫療問題。
好的醫生看病有兩大特點:第一,檢查診斷簡單;第二,用藥更簡單,主要靠語言,幫助病人了解病情,掌握知識和道理,再配以適當藥物。
這是為什么?因為雖然病人軀體上有病,但是作為醫生,要掌握病人的心理,把道理講透,注重調動病人的情緒和積極性。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強大了,自身的修復能力也會提高。這就是說,治病需要調動兩個積極性:醫生的積極性和病人的積極性。不是醫生想治好病人的病,病人就能被治好。醫生能幫病人的只是軀體治療這部分,剩下那部分需要病人充分調動自身的抵抗力。為了共同治病,醫生和病人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齊心協力,治療效果才能更好。
好醫生對病人要如春風化雨
好的醫生要對病人平等、親切,要把病人的病當大事來看待。有些醫生在病人面前態度傲慢,或許是為了顯示有學問,張口就是醫學名詞,對病人冷冷淡淡,只看電腦不看病人,病人還沒有把病情說完,醫生在電腦上已經把藥開完了。感覺就像病人是來求醫生的,醫生是居高臨下。如果這種心態不調整,就算是醫學碩士、博士、博士后,都不會成為好醫生。
心態調整很重要,對任何人都一樣。人在社會上心態不擺正,身體健康不了,事業成功不了,人際關系好不了,家庭幸福不了。醫學院的教育只教知識,不教“道”,沒有設置如何做醫生這一課,教出來的醫生只會治病,不會治病人,更不會尊重病人。這是我們醫學院教育上的欠缺。還有工作環境問題。上班時候不能說說笑笑,打打鬧鬧。病人那么痛苦,你還在這里有心無心地隨便開玩笑,病人什么心情?病人會很傷心的,他會對你不信任,會對你有意見,遇到一點事他就可能會揪著你不放。你要是真心對病人好,有錯他都會原諒你,好多事一下就化解了;你要對病人不好,沒錯他都可能找你的碴兒,一點小事都被放大。
所以醫生對病人一定要真誠、平等,要真正關心。
社區醫院的故事:歡迎張大夫,驅逐李大夫
有一件發生在北京社區醫院的真事,病人聲明:歡迎張大夫,驅逐李大夫。這個張大夫是中專畢業生,那個李大夫是碩士畢業生。
張大夫雖然是中專畢業,但是他跟病人關系好,關心體貼病人,見面就稱大媽、大爺、您老人家,就像親人一樣,噓寒問暖。為什么李大夫要被驅逐?他到門診一坐就只看病,不看人,跟病人不多講一句話,所以大家都對他有意見。一位老太太說:“我都來三回了,他還總問我叫什么名字,每次只給我開藥,也不問問我吃得怎樣,睡得怎樣。”
所以說醫學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它同時是一種文化,是人文關懷,融合著感情。作為醫生,你對病人有感情,有人文關懷,病人一見你就高興,病就好了一半。所以有句話說:“微笑不是醫藥,但能產生療效;微笑不是醫生,能使醫療效果倍增。”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情感距離近了,病就好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