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名為《高考招生,醫科類院校意外“斷檔”》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閱讀量突破10萬次。“好學生不學醫”,“人醫不如獸醫”等言論引發熱議。今年醫學專業是否真的出現“斷檔”?優秀學子是否對醫學專業望而卻步?
《高考招生,醫科類院校意外“斷檔”》一文提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廣州中醫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等多所知名醫學院校高招出現“斷檔”現象。如,“廣州中醫藥大學招理科生1808人,只投出674人,招文科576人,只投出140人,斷檔2/3;南方醫科大學文科計劃招200人,實際投檔50人,斷檔3/4。”
調查:醫學招生熱度不減 錄取分數居高不下
經查閱今年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公布的數據顯示:廣州中醫藥大學計劃招理科生1299名,投檔數為1284;南方醫科大學計劃招理科生1522名,投檔數為1583。從錄取分數上看,醫科大學仍是不少優秀學子的選擇。
2015年南方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八年制最低分646分,高出一本線69分以上錄??;臨床醫學五年制最低分619分,高出一本線42分以上錄??;口腔醫學最低分627分,高出一本線50分以上錄取。
中山大學醫學院各醫學類專業分數線也均高于一本分數線,今年中大錄取最高分為680分,就報讀在八年制臨床醫學中,高出一本線103分,口腔學的分數線也達到了655分,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錄取分數線為654分。
放眼全國,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北京本地招生的理科最低錄取分數為579分,高出一本分數線31分;同濟大學在上海本地招生的理科最低錄取分數為484分,高出一本分數線70分。
從錄取情況看,“好學生不學醫”這一謠言不攻自破。
為何會傳出這樣的謠言?
1、 醫生是個“高投入低產出”的職業,時間成本高。
醫學生的培養周期比其他專業明顯長。本科5年、研究生3年后,如果不考博士,還要繼續3年的住院醫師培訓,11年和其他本科的4年相比較來說無疑讓這些學子們度日如年。
2、薪酬水平低,收入與付出難成正比。
今年5月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顯示,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醫師占29.46%,收入在3000元至7000元的醫師占52.77%,收入在7000元至10000元的醫師占11.58%,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醫師僅占6.15%。醫師的收入在社會整體收入中可能排名為中上水平,但內地醫師的收入水平遠遠低于國外或者港臺地區醫師的收入水平。
3、醫生工作的強度遠超想象。
有人說,中國醫務工作者就像陀螺,停不下操勞的腳步?!吨袊t師執業狀況**》調查數據顯示,中國醫護人員普遍存在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休息時間少等問題。目前國內近七成醫生每周工作時間超過50小時,對照勞動法“勞動者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十四小時”的規定,醫生群體的工作時間普遍超過這一標準。
4、醫患關系脆弱。
近年來,暴力傷醫事件頻發?!吨袊t師執業狀況**》顯示,在過去一年中,僅27.14%的醫務人員未遭遇過暴力事件。
出路何在?
1、 關注醫生的勞動價值。
有關部門應提高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逐步提高醫務人員的勞務性收入,保障醫生的“辛苦錢”。
2、完善醫師隊伍培養體系。
針對目前醫生勞動強度大,人才缺乏的問題,有關專家表示應持續完善醫師隊伍培養體系,建立醫師合理流動機制,落實對口幫扶政策,提高基層醫師診療能力和水平,進一步鼓勵社會辦醫;同時,應進一步推動多點執業,解決醫療人才城鄉分布和區域分布不均衡的問題。
3、依法打擊醫鬧和暴力傷醫的行為。
4、加重視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
5、改善醫生過勞現狀。
醫務工作者不是超人,將其置于“過勞”的險境,無異于讓公共健康跟著過勞的醫務工作者走鋼絲。因此,在發達國家,醫生過勞是有極***律風險的怪事。譬如在德國心臟中心,大多數醫生每周的工作時間是嚴格限定的,教授以下的主治醫生一般為每周40小時,超時工作醫院必須支付高昂的加班費。醫院為節約成本,一般會對超過合同工作時間的醫生進行強行休假。新醫改及醫院應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醫生過勞現狀。
醫學生是未來的醫生,是我們健康的守護者。莫要等到有一天無人給我們看病時,我們再去反思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