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加拿大星網報道,加拿大醫學院一直以來都是華裔父母幫忙孩子擇業選項時的理想目標之一。理科成績好的孩子往往會考慮讀醫學院,因為醫生的職業,意味著擁有穩定、高薪和受人尊敬。但是,專家表示,醫生職業意味著在今后幾十年挑戰自我極限,而優點是能在北美任何地方工作,而且是“鐵飯碗”.
加拿大醫學機構 (CAPER)與安省醫生監管機構(CPSO)最新報告顯示,4441名安省人在2013年獲醫生***。其中,約860人曾在海外讀博士,僅有2.3%的人來自大陸醫學院。
目前,大部分在安省獲得行醫資格的華裔都是在加拿大接受的中、小學教育。CAPER表示,2013年度,僅有20名曾在中國大陸醫學院畢業的人獲得了安省***行醫資格,其中13人有海外留學經歷。
家庭環境使孩子想學醫
多倫多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高海(Sean Goldhar)打算就讀醫學院。他告訴記者,父親是家庭醫生,母親Barbara是物理治療師。他的雙胞胎妹妹也在考慮將來當醫生。不過,他的父母沒要求子女必須行醫,他們尊重孩子們的選擇。
高海愛運動,曾是安省青年冰球隊(OJHL)成員,讀高中時獲安省2009至2010年常規賽冠軍。運動員難免受傷,他希望自己從醫后能夠幫運動員療傷。
高海高中畢業時數理化成績都是滿分,他熱衷做醫學研究。他曾為癌癥病人籌款,到醫院當義工。這些經驗都有助于他被醫學院錄取。
**的**朱先生告訴記者,他兒子畢業于東部海洋城市Halifax公立高中,從多倫多大學生物系畢業后考入多大醫學院。他說,他兒子的夢想是成為心臟方面的專科醫生。
朱先生表示,兒子從小受到醫學方面的熏陶。朱先生在大陸獲生物系博士學位,**加拿大后與妻子在Halifax市Dalhousie大學實驗室工作。夫妻倆人支持兒子學醫。
華裔家長:不強迫,尊重孩子意愿
萬錦市華裔居民黃女士(Anita Wong) 的兒子從今年9月入讀滑鐵盧大學讀生物醫療(Biomedical)工程,畢業后計劃讀醫學院或生物碩士。
黃女士表示,他的孩子們都“很有主張”,家長不能要求他們改變興趣與專業。比如,她女兒對工程“很感興趣”,她勸女兒學會計,女兒不同意。
但是,“兒子梁尹騫(Jason Leung)的數理化、生物成績很好,他很喜歡理科,喜歡做實驗。如果他選擇上醫學院,我會全力配合,” 黃女士還說。
壓力大沒有關系
《加拿大醫學協會刊物(CMAJ)》曾報導,50%的醫生實習生壓力大、身心疲憊,遇到病人時缺乏信心。這導致醫院里有“敵視”氣氛。對此,黃女士表示,孩子壓力大“沒關系”,新**也有生存壓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要去面對,不能逃避壓力。每個行業都有壓力,醫生有壓力也正常。
有28年經驗的多倫多家庭醫生金赫也認為,50%實習生身心疲憊、缺乏信心的說法有些“夸張”.
黃女士說,華人在加拿大找工作時碰很多釘子,有很多關要過。做哪一行都不容易,家庭醫生開診所就像做生意一樣, 剛開業的幾年不容易,也有風險。因此,黃女士建議,家長在協助孩子選專業時不能只看工資,也要考慮其它因素,比如就業風險等,盡管醫生的收入很高。
醫生職業不容易
在選擇就讀醫學院的學生中,也有人選擇了放棄。大學生Katherine Sinclair就是其中一員,他抱怨說,醫生存在“虐待”實習醫生的現象,就像有些雇主會虐待實習生一樣。
醫生金赫(Steven Goldhar)則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說,剛開始的時候,新醫生須做很多基本工作,很多是比較臟的工作。比如,新醫生可能會被安排給病人抽血、深夜值班;若有病人深夜看急診,新醫生要去處理等。
但是,他表示,這種情況“不會持續很久”,一旦再有新人加入隊,這種情況就會結束,其他行業的新手也有這樣情況。
好醫生的必備素質
通常情況,安省學生讀完4年醫學院課程后,需要先實習2至5年,然后通過規定的考試,便可以獲得行醫資格。
談到就業,金赫表示,任何醫生職業,比如,家庭醫生或專科醫生,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并且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加拿大任何地方工作。如果加拿大的醫生想去美國行醫也很容易,只須通過一個考試就行,其難度不會超過加拿大的相關考試。
金赫建議想學醫的學生:多做義工,多給醫學專業人士當助手(Shadowing)。從醫學院畢業后,若不當醫生,可選擇其他工作,比如當科研人員、護士、技師、 物理治療師等。不過,他提醒說,科研人員與護士往往工作時間會很長。
金赫表示,新醫生很少選擇改行,大部分人都會繼續行醫,雖然這份工作挑戰人類“極限”.
金赫每周工作80多小時,這只包括服務病人和處理文件,還不包括培訓時間。他說,“所有醫生每年都須接受數小時培訓”,才有資格繼續行醫。他會在周末下班后接受培訓。他表示,1986年從醫學院畢業后,他需要不斷學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