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業界稱為“史上最嚴”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于8月1日起正式執行。《辦法》規定,抗菌藥將實行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與特殊使用三級管理,以安全性、有效性、細菌耐藥情況和價格因素等4個方面為基本原則。同時,醫生必須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及血檢等檢查結果,初步診斷為細菌性感染者才能用抗菌藥物。(8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
此限抗令一出,業界一片叫好,認為糾正了長期以來在中國內地被扭曲的觀念,即遇著大病小病,首先想到的便是使用抗生素。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民間對于限抗令的實施仍然存有頗多質疑,主要關注點在于《辦法》中規定“未經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核準,村衛生室、診所、社區衛生服務站擅自使用抗菌藥物開展靜脈輸注活動的給予警告;逾期不改的,可根據情節輕重處以一萬元以下罰款”,認為此舉會導致患者向上流動,而基層醫療機構只能被迫關門。
調查顯示,我國每年因濫用抗生素致死者達8萬人,7歲以下兒童因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致聾的達30萬,占總體聾啞兒童的30%—40%。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如此大規模地使用抗生素,據2006—2007年度衛計委全國細菌耐藥監測結果顯示,中國醫院抗菌藥物年使用率高達74%,而在美英等發達國家,醫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僅為22%—25%。世界衛生組織因此而多次警告中國,如果再不遏制抗生素濫用的問題,將不僅是中國的災難,可能引發全人類的災難。
可見**推行限抗令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民間的擔憂也非杞人憂天。因為限制抗生素的使用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涉及民眾、醫院、藥企等各個方面,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對實施“最嚴限抗令”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對于求醫困難的農村人群而言,此舉是否會加重他們的看病難度?二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范圍會不會就此縮小,由此導致的經濟效益缺失如何彌補?三是此舉是否會對抗生素制藥企業造成重創?
事實上,盡管“最嚴限抗令”對抗菌藥的臨床使用進行了嚴格限制,中藥抗生素卻并不在受限范圍內。以此為契機,企業若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大中藥制劑的發展,不僅有望實現產業升級優化,也能在此番行業洗牌中順利晉級。另一方面,雖然中藥制劑不能完全替代抗生素,但是對于基層醫療機構而言,似乎也能滿足使用。
遏制抗生素濫用非一朝一夕之事,“最嚴限抗令”的效果如何我們還是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