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抗感染藥物與臨床多學科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李蘭娟提出,應采用微生態學原理重新審視人體感染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過程,并從微生態平衡整體觀出發,研究抗感染新策略。
據介紹,生物體微觀生態學主要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間相互關系。以人體為例,其微生態系統中的正常菌群種類超過1000種,數量達到100萬億個,分布在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及皮膚等特定部位。
李蘭娟指出,傳統抗感染觀念是從疾病出發,在使用抗菌藥物過程中,往往為了殺滅單一細菌,造成微生態系統失衡以及細菌耐藥,引發新的難治性感染。而從調整微生態入手,是為增強機體的適應性以及對有害細菌的抵抗能力,提高防止效果。
李蘭娟表示,雖然當前已有研究證實,微生態干預在沙門菌感染等腸道感染、肝病、幽門螺桿菌胃炎等疾病防止中有重要作用,但至今尚未開展過微生態調節劑的藥代動力學系統性研究,缺乏相關規模、多中心、隨機雙盲和前瞻性臨床試驗等,微生態調節劑的作用機制尚未闡明。這些問題亟須進一步研究探討。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