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8歲的劉媛(化名)身患白血病,命懸一線;是慈父捐出骨髓,給了她第二次生命。武漢協和醫院近日對外發布消息稱,以兩代人為主的親屬間骨髓移植實現技術突破,成功率大增,2014年已超過該院全年成功骨髓移植總量的1/3,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劉媛家住湖北荊門市京山縣。2014年2月中旬,她出現心慌、氣促、頭昏眼花、嚴重貧血癥狀,家人趕緊把她送到協和醫院就診,被確診為惡性血液疾病,治療的唯一方法是骨髓移植。由于病情危急,骨髓移植手術要越早做越好。
武漢協和醫院副院長、血液內科專家胡豫教授介紹,過去,骨髓移植成功的重要前提是要找到與患者白細胞抗原6個位點完全匹配的供體。這在普通人群中的幾率約為萬分之一,在同胞兄弟姐妹中的幾率為25%.因父母與子女大多為半匹配,醫生一般不予考慮移植。
劉媛是獨生子女,只能在中華骨髓庫中進行配型。但從申請到動員、移植,整個過程需要2至3個月。劉媛的病情“不能等”.
劉媛的父親得知這一情況后,堅持要為她捐髓。配型結果是,白細胞抗原4個位點相合。
胡豫說,早在2005年,協和醫院就開展了首例兩代人之間骨髓移植。只要骨髓配型有3個以上位點相合,就能做手術。近幾年來,此類移植數量逐年上升,成功率越來越高。“隨著父母子女間捐髓成功率增長,堂表兄妹間移植也開始納入考慮范圍。這樣,白血病供體就擴大到兄弟姐妹、父母、子女、堂表兄妹,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挑一’。其中,父母子女間至少是半匹配。這樣,從理論上講每個患者都能獲得救命骨髓”.
經過充分準備,父親捐出骨髓移植給了劉媛。移植后第13天,劉媛基本恢復,被轉入普通病房繼續治療。目前,她已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據介紹,兩代人之間骨髓移植1年生存率為75%—85%,與完全匹配的骨髓移植相當,但對技術要求更高。數據顯示,協和醫院2014年骨髓移植102例,居全國醫院前列,其中1/3是以兩代人為主的親屬間移植。
胡豫稱,全國每年有4萬多名血液疾病患者等待骨髓移植,最終只有4000人移植成功。親屬間移植技術的發展,將挽救更多生命。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