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今日舉辦了的科技沙龍中,主辦方將華中農大轉基因水稻團隊研發并提供的轉基因大米做成壽司,向大眾推廣。
主講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及與會記者一一品嘗。北京科技報社主編童慶安表示,舉辦“品嘗”活動的初衷是為傳播科學思維,本身并不具實驗意義,更像“行為藝術”。
網友“只看晚霞”是轉基因食品的支持者,昨天也來到活動現場。不愿透露真實姓名的她表示,自己一直關注科普,了解轉基因食品在中國不被理解的發展現狀后,與十多個支持轉基因食品的朋友聯合,自發在民間發起試吃轉基因大米活動。她通過微博聯系上華中農業大學嚴建兵教授,獲得由嚴教授提供的經過國家安全認證的轉基因大米,每次活動前在網上發布招募試吃志愿者的信息,從5月19日到昨天近兩個月,已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行22次活動,參與志愿者近千人。
陳君石院士指出,基因無所不在,轉基因沒那么可怕,在國際上通用的名詞是“現代生物技術”,且基因改變這件事情也不新鮮,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就改變了基因。
他批駁“閃電式批準”轉基因大豆進口的說法,指出在我國至少需要兩三年才能批準轉基因品種進口,且安全性評價實驗中還要把所含的轉基因人為放大,進行過敏實驗、模擬胃液消化吸收實驗、大鼠90天喂養實驗等,是一件很嚴格的事情。
“轉基因作物在農業上的應用是大勢所趨。”陳君石認為,說轉基因作物安全問題沒有定論是完全錯誤的,消費者希望聽到“絕對安全”的說法,但實際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東西,作為科學家只能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轉基因的作物對健康是有害的,那這就是安全的。
昨天在活動現場,記者見到了華中農業大學“特供”的抗蟲轉基因大米,之所以稱之為“特供”,因為包裝袋上印著“非賣品”,并印有“少施農藥、高產高效、健康環保、低碳生活”“本產品食用安全性、營養性符合國家優質米標準”等字樣。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齡孕婦隊伍逐漸龐大。順應時代需求, 生育治療技術也在不斷...[詳細]
床旁檢測是包括急救醫學和重癥醫學在內的急診醫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快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