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驗,推薦自己認為合適的治療方案,講清楚其中利弊,由病人和家屬選擇。但因為西醫是經驗科學,大樣本的積累所得,即便過往病例有大部分好了,但也有沒好的。小概率落到一個病人頭上,那就是百分百。而醫療效果,往往是引發醫患糾紛的原因。因此,急診科的醫生必須溝通能力很強,否則做不好急診醫生】
換好衣服,疾步走到搶救室內區,這里是急診科主治醫師鄧至的“主場”,早晨7點30分,鄧至準時入場,一個急診科醫生緊張而忙碌的一天隨之開始。
和夜班同事做好交接,鄧至推著chart車(病歷車),開始一個個地查床。一間大約40平方米的空間,工作環境沒法說好,因為擺放了11張移動病床,再加上護士和醫生的工作臺,顯得擁擠不堪。
雖然有空調,但這里的空氣依然悶熱。
開業于1937年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上海的一家三甲醫院,急診科主任童朝陽說,這里可能是上海所有三甲醫院中最大的急診科之一,6月26日,跟隨著鄧至,《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急診科里度過了非同尋常的一天。
例行查床
這天有4個新病人,與以往相比,查房的進展比較慢。
8點45分,84床。73歲的徐老太因為前一天突然意識不清、昏迷入院。和所有病人家屬一樣,老人的女兒熱切地看著鄧至,想把老人發病前后的所有狀況都詳細地告訴醫生,并心懷忐忑地期待醫生給出一些讓人安心的答復。
鄧至說,目前正在查病因,有兩種可能,一是中樞性的,要看是否有腦梗、腦出血;一是外周性的,因為有發燒、左肺不張以及炎癥。“年紀大的人若有這些并發癥,也會影響神智。”
鄧至走到床頭,抱著病人的頭說:“老人家,眼睛張開讓我看看好嗎?”鄧至掏出小手電,照了照病人的眼睛,又走到床尾,檢查了一下病人的膝關節,用針刮了一下病人的腳心。感覺到痛,病人的腳迅速收縮了一下。
“老人家,就是刺激一下。”鄧至說。
徐老太不滿意了,嘟囔著說,“這不是刺激。”
老太太的兒女笑了:“哎呀,今天開始說話了。”
反復查了查各方面檢查報告后,鄧至說,感覺不一定是腦梗,而是肺的毛病。檢查中間,別的床位家屬來叫,鄧至沒有太多笑容,但是柔聲說:“這里看好就過去,今天慢了一點,不好意思啊。”
檢查完轉身欲走,老太太兒子再問:“應該不是腦梗啊?”鄧至回說:“嗯,我感覺不是。”
9點09分,32床。那里躺著一位肺癌晚期的80歲老人,已經在急診室里呆了一周多,目前僅能用藥維持生命。
鄧至回頭小聲對本報記者說:“這其實算是臨終關懷了,我們只能讓老人痛苦盡量少一些。”
生命如此讓人不忍放棄,躺在那里的老人,嘴巴里插著呼吸機,張大嘴使勁開合,雙手時不時在空中抓撓,老人的妻子看著這一切,對鄧至說,他很難過的。鄧至點點頭,拉著老人的手,發現血氧含量測不出,老人指甲都是紫的。
老人的女兒問鄧至,是不是可以給老人買衣服了?襯衫可以嗎?鄧至小聲告訴她,可以先換老人平時的衣服,只要清爽些就好,需要的時候再去輕紡市場買。鄧至說,一些家屬在料理后事方面沒有經驗,需要醫生指導一下。
老人的妻子拉著穿著白大褂的本報記者,不停地說,老人的耳朵其實很靈光,什么都能聽到,對于女兒提到后事,她覺得老人是聽到了,所以有些煩躁。雖然家屬需要傾訴,但還有其他病人等著,鄧至沒時間聽更多,轉身到了下一個病床前。
9點30分,39床。這是一個肝癌中晚期患者,女兒陪著病床上的媽媽。
因為媽媽還不太了解自己的病情,鄧至把女兒叫到身邊,小聲詢問病情。然后告訴女兒,一旦病人呼吸出現問題,需要家屬選擇是否插管,并交代可能出現的問題。
……
9點55分,內區11個病人檢查完畢,醫生們確定了當天的治療方案。
內區、中區和外區
內區門外就是中區,其實這只是一條走廊,旁邊就是急診室大門,原本的設計是救護車經過這道門穿過走廊直接進入搶救區,但因為病人越來越多,搶救區不得不分出了內區、中區和外區。
按照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緊急程度,病人們分別被安置在不同區域,目前整個搶救區安置了近70位病人。
因為24小時不能缺人,童朝陽說,這里就像以前的紡織廠,醫生要三班倒。早班從早上7點30分上到下午15點30分,中班到晚上23點,晚班再接著到第二天早上的7點30分。
這周上早班的鄧至,為了參加孩子第二天的幼兒園畢業典禮,她和中班同事協調了一下,今天自己下午17點下班,明天可以提前到14點下班。
相比于中班和晚班,早班的任務較重,往往需要給病人確定診療方案,所以這段時間內區、中區和外區分別有一名主治醫師負責,而中班和晚班時每班則有2名主治醫師負責。
一般而言,中區病人病情相對沒那么嚴重,數量也不太多,所以中區醫生還要負責接救護車。不過,內區、中區、外區的醫生并不會界限分明,一旦救護車密集過來,內區和外區的醫生也要配合接診病人。
鄧至說,這是一個更強調協作的地方。比如今天,既要有樊帆醫生頂著中區,也要有薛淵醫生處理外區幾十個病人,加上急診總值班邵勉醫生、心內科總值班、神經內科、肺科、外科同事一起出謀劃策,再加上護理部的同事,才能保證搶救區的正常運轉。
剛走到中區,鄧至就看到從救護車上接下來一個病人。
“怎么回事?”
“腦梗后遺癥,反復嘔吐,從大華醫院轉過來的。”樊帆說。
一般情況下,急診病人會在預檢處被分流到內科和外科,往往內科會占到80%以上,以老年病人為多,其中心血管疾病、中風、腦梗死、肺部感染病例較多,這也與中山醫院的醫療特色相關。相對較輕的病人會在臺面(診療區)治療,重的則直接進搶救區。
不管是中區還是外區,都擠滿了移動病床。盡管急診科有170張留觀床位,但床位還是緊張,因此搶救區里的病人往往無處可轉,只能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