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中醫藥行業存在傳承危機、種質資源危機和產業危機。”全國人大代表、藥都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曉恩建議多管齊下,克服中醫藥行業發展危機。
“我國著名中醫人數已從上世紀80年代5000多人驟減至現在不足500名,僅有27%的患者愿意看中醫。”李曉恩說,目前中醫僅占整個醫療隊伍的2%左右,就連中醫院的中醫都西醫化了。這種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傳承危機,已嚴重阻礙了中醫藥發展和振興。
據統計,國際市場中藥及植物藥銷售額每年達300億美元以上。其中,日本漢方藥占70%以上,韓國漢方藥約占10%,中國中藥僅占5%的份額,其中70%還是廉價中藥材。李曉恩說,目前全球有一百多家公司致力于中草藥研制與開發,一些國際藥企也紛紛仿制或改造中國中成藥,然后搶先申請專利。
“目前,在我國申請的中醫藥專利90%來自國外,多達萬余件,而我國在外國申請的中醫藥專利僅千余件。”李曉恩說,國外藥企的核心目標是搶奪知識產權,它們憑借科技優勢搶占市場制高點,不僅占領了國際市場,還反攻到中國。近年來,洋中藥占我國中成藥市場份額已達三分之一。
李曉恩分析認為,中醫藥危機原因有4個方面:一是中醫藥人員待遇低,中藥經濟效益低。一般中藥處方平均費用10多元,而西藥處方平均達百元以上。中醫大夫開10個中藥處方,不如開一個西藥處方實惠。除了資深中醫專家,一般醫院中醫月收入不到西醫三分之二。即使中醫藥療效良好,但經濟效益低、收入少,導致開中藥的人越來越少。二是中藥材用途已從過去單純防病治病,擴大到多方位、多領域的食品、化妝品、燃料等工業,用量逐年增加,導致資源過度采挖,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三是由于中藥材“野生變家種”的隨意性和不規范*行為,導致中藥材質量不穩定,并導致中成藥和中醫處方的不穩定。四是用西醫理論體系來管理、引導和評價中醫藥,導致中藥西化,嚴重制約和阻礙了中醫藥發展和創新。
為此,李曉恩建議制定“中醫藥法”,努力營造全社會“信中醫、用中藥”的良好環境。提高中醫藥人員待遇,培養更多真正掌握中醫藥學真諦的傳人。對中醫藥產業加大扶持力度,給予補貼和稅收優惠。開展全國中藥材資源普查,加強中藥材資源監測和信息網絡建設,全面準確掌握我國中藥材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情況及其發展變化狀況,以及中醫藥產業發展對中藥材資源需求的發展趨勢,為制定中藥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政策依據,為中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性和支持性信息服務,引導企業合理利用資源,保持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