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談錢有點俗,但在許多情況下,事物都擺脫不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個基本規律。醫療這么高尚的民生事業自然也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因此,有人提出,當前醫改的核心問題是錢的問題。
關于醫改,全國政協委員、中醫藥行業專業人士楊金生在今年兩會的提案上談了很多,但他自始至終都在強調,醫改要“四方聯動”.所謂“四方聯動”是指,在原來“三醫聯動”的基礎上,把患者調動起來,四個方面同時互動。
楊金生說,如果醫改能在這四個方面做好統籌協調,主要問題就解決了。然而,要做到“四方聯動”,必須在醫療機構、醫保部門、醫藥部門、百姓四方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楊金生指出,當前四方之間矛盾的核心焦點是錢。
楊金生說,患者想少出錢或者不出錢;醫藥材業商從企業發展的角度,想賺錢;人社部醫保部門想少報銷些錢,因為就那么多錢,可能這次看病報銷了,下次就不能報銷了;醫院里,**投入給醫療機構的錢只夠供醫生工資的10%左右,醫生還要想著賺錢。
錢的問題解決不了,四方的利益攪和在一起,就產生了醫療困局,這就需要**出面來協調,找到最佳的契合點。
所以,醫改并不是衛計委門一家的事,需要多個部門聯合合作。雖然投入多并不意味著產出多,這其中也有浪費的問題,但縱觀全球,醫療事業發達的國家對于醫療的投入必然較多。所以,既然是公共資源,國家就不應該將醫療完全推向市場,而是應該加大投入,至少能夠保證將醫生的精力都放在治病上,而非賺錢上。楊金生說自己是教授,工作已有30年,掛號費還是14元,其中包括診療費4元和掛號費10元。
患者覺得價格高,承受不了,這不是醫療機構能解決的問題,需要保障部門去解決。醫療機構應該考慮如何能讓患者方便地看病、預防疾病。醫保部門則應該關注怎么提高參保水平,怎么能給患者多報銷一點。醫藥部門則應該思考如何降低診療設備、一次性耗材的價格,讓患者買到真正便宜放心的藥。楊金生說“現在看病貴,核心是藥貴”.據他介紹,目前很多國產藥不在國家統一的藥物目錄中,所以很多藥品的供給都只能靠進口,相比于國產藥,進口藥品價格就高了不少。而且醫院的大型設備都是國外產品,比如導管和支架。所以,現在看病的費用主要是藥費和診療設備費。“真正給醫院的錢,就是醫生的掛號費”.
錢可以解決醫療體制中的許多問題,但對于醫療本身,并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對于諸如腫瘤之類的難治病,已經超過醫療技術的極限,雖然醫生已經盡力了,但患者覺得花錢了,病就一定要看好,很多醫患矛盾就是這樣發生的。
另外,患者不了解疾病,對健康的期望值和病情的痊愈情況之間有偏差也導致了一些醫療問題。例如,患者一般總想醫生用藥治好他的病,但這對一些疾病而言目前是不現實的。得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幾乎是終身疾患,一直得靠吃藥控制。患者沒有正確理解、認識疾病,認為花了錢卻沒達到看好病、沒有達到延長生命的目的,矛盾就顯現出來了。
楊金生認為,應當對患者加強醫學知識宣傳,讓患者對健康持正確的期望值,正確理解疾病。同時,有些虛假的廣告對患者也造成誤導,患者應當要找正規的醫生,正確的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
楊金生建議建立居民健康和診療信息化平臺。因為我國目前還沒有信息共享平臺,病人在同一地方的不同醫院和不同地方的醫院看病,存在重復檢查的可能性,這在無形中增加了看病者承擔的費用。建立居民健康信息和診療信息的平臺以后,如果想了解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只要輸入身份證號和密碼,就能知道他什么時候得過什么病,用什么方法治療效果好,一目了然。
建立居民健康和診療信息化平臺不僅可以惠及千萬群眾,同時對**部門的管理工作也大有裨益。“國家能統計到底哪些人參加了醫保,也能統計哪些人得了哪些病,從科研的角度來說也可以進行研究。建立這樣一個健康管家,**要引導大家去做”,楊金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