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劉醫生,您好!”“啊,劉醫生,有空來家里泡茶!”12月11日,記者跟隨鼓浪嶼醫院副院長劉春入戶看望病人,來去途中,與他打招呼的居民絡繹不絕,宛如多年老友。
“去大醫院,人太多醫生根本沒時間和你細講,在鼓浪嶼醫院不一樣,感覺上世紀70年代熱情樸實的‘赤腳醫生’又回來了。”一位居民對記者如是說。
近兩年來,居民與島上的醫護人員建立了更深的感情,這感情的背后是鼓浪嶼一場“白衣天使***”.
鼓浪嶼醫院創辦于1898年,率先將西醫學帶到了廈門乃至整個閩南地區。該院后更名為廈門市第二醫院,并于2004年把總部及重點科室遷至集美,鼓浪嶼院區則偏重康復醫療功能。自此,鼓浪嶼居民“不敢生、不敢病、不敢死”的看病難呼聲,不絕于耳。
去年1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鼓浪嶼醫院揭牌復辦。乘著這股廈門醫改的東風,鼓浪嶼醫院落實了多項便民新舉措,不僅讓流失的患者回流,業務總收入增長近三成,還開始向鼓浪嶼之外的患者提供服務。
跨海送醫愁煞人
62歲的何國平永遠忘不了2011年的一天,他是如何費力地將患有腸梗阻的母親一步步地“挪到”海對面的廈門第一醫院的。
他先是聯系了島上的電瓶車,與司機一起把母親抬上車,隨后邊撥通120急救電話,邊買船票乘船,待船靠岸后,再乘坐急救車抵達第一醫院。“其實耗時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太折騰人了,母親當時已經86歲,這樣乘車、乘船、再乘車,她實在吃不消。”何國平坦言,在住院前幾天,母親就已有腸梗阻的癥狀,但當時都只吃著鼓浪嶼衛生院開的一些消炎藥,“母親一直跟我說,她忍忍就會好,其實我們都心知肚明,是去對面看病太麻煩了。”
“生無婦產科,死無太平間。”鼓浪嶼鋼琴博物館的捐贈者胡友義曾經這樣概括鼓浪嶼醫療的情況。
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 廈門第一所正規西醫院——救世醫院(現鼓浪嶼醫院的前身)在鼓浪嶼正式建立,郁約翰為首任院長。該院隨后還建立了威赫敏娜(Wilhelmina)婦女醫院、醫學??茖W校和護士學校,率先將西醫學帶到了廈門,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救治了無數病患。
1941年12月,鼓浪嶼淪陷,救世醫院被迫停辦??箲饎倮髲娃k,1951年由**接辦,更名為廈門市第二醫院。在鼓浪嶼居住了半個世紀以上的老人們都與第二醫院有著深厚的情感,這不僅是因為看病方便,第二醫院部分專科已達到“三級甲等”醫院重點??扑?,也使得島上居民看病十分安心。
2004年6月,第二醫院總部遷至集美,手術科室、兒科等重點科室逐漸轉向島外,鼓浪嶼院區則偏重康復醫療功能,鼓浪嶼陷入了“就診人數少”與“缺醫少藥”的惡性循環。對此,今年87歲的老人張金鎖有著切膚之痛,他的兩個老友,就因為病情突發卻不便就醫先后離他而去,而張金鎖老兩口也因為與醫生溝通交流環節的“斷裂”,導致張金鎖老伴周菁的血壓一度高達210卻不自知,險些釀成大禍。
2006年5月15日,第二醫院鼓浪嶼院區正式由第一醫院接管,第一醫院從各個科室抽調人員,同時整合鼓浪嶼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鼓浪嶼居民反應強烈的一些醫療服務問題,但在開藥效率和看病水平上仍有瓶頸。
這樣的情況,直到2014年1月29日,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鼓浪嶼醫院揭牌,鼓浪嶼醫院正式復辦后,才有了轉機。
小病慢病島上治
“鼓浪嶼以前的醫療條件差,缺醫少藥?,F在,醫護人員多了,藥品和設備也比較齊全,讓人很放心。”鼓浪嶼人李世偉說。
李世偉的態度轉變,源于父親李惠容的一次就診經歷。
李惠容今年102歲,是現在鼓浪嶼男性中的“第一壽星”,雖然已是百歲老人,可李惠容頭腦清晰,并無大病,所以家人一直認為李惠容身體十分康健。
今年3月,鼓浪嶼街道率先與鼓浪嶼醫院簽訂協議,醫務人員對轄區居民“包片”服務,相當于每戶都有了“家庭醫生”.4月里,劉春進入李惠容家開展“健康摸底”后發現,李惠容的血壓高達220,低壓都高至120!這樣的測量結果著實把李世偉幾個兒女嚇了一跳,為了防止慢病隱患,李世偉馬上為父親辦了入院手續,做了一套全面檢查。現在,李惠容的血壓已經趨于穩定,劉春也定期上門檢查,及時排除隱患。
老鼓浪嶼人“不敢生、不敢病 、不敢死”雖是戲言,卻也折射出鼓浪嶼醫院醫療資源配備一度不齊全。但如今,像李惠容一樣得到妥善治療的患者還有不少。而這,得益于鼓浪嶼醫院的復辦。鼓浪嶼醫院院長張曉良說,醫院復辦后,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已成為一個***建制、全額撥款的小型綜合性醫院。
如今,醫院配備比照二級醫院,不僅增配了全科醫生診療儀、全自動血氣分析儀等多種醫療設備,還新聘了19名醫護人員,其中不乏高級職稱 、高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剖医ㄔO齊全,又都有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坐鎮”,基本上能夠保障島上患者“治療小病、慢病不出鼓浪嶼”.
此外,島上很長一段時間內只配備了國家基本藥品目錄類藥品。針對現狀,鼓浪嶼醫院也爭取到了第一醫院的支持,在實行藥品***采購的基礎上推出專項采購方法:鼓浪嶼戶籍患者可以隨時買到該院可***采購的藥物;購買列入第一醫院采購目錄的藥品,只需按流程申請即可在鼓浪嶼醫院直接開具處方、取藥。也就是說,患者在一級醫療機構看病,同樣能享受到三級醫院的用藥。
醫生“走診”到我家
“血壓高低和測量時的心情好壞以及不同的測量時間點都有關系,一次測量不能說明問題,我們再觀察。”鼓浪嶼醫院的健康管理師邱鄉為退休老人石垂裕測量血壓后發現,他的數值比正常值略高一些,老人有點擔心。在陳凌煒醫生的安慰下,他才放松下來。
除了石垂裕一家,陳凌煒和邱鄉還同時為100來戶居民服務。“鼓浪嶼人口老齡化明顯,目前戶籍人口1.3萬余人,60歲以上的老人近4000人。”鼓浪嶼街道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
做好“包片”服務,首先得掌握居民的健康情況。鼓浪嶼醫院的醫生和健康管理師挨家挨戶調查,按健康狀況由好到差分綠標、黃標、紅標等三個等級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截至目前,已經完成入戶調查572戶,簽約建檔1554人,發現和納入管理糖尿病120人,高血壓328人,冠心病35人。 張曉良說,為了提高黃標、紅標等特殊人群的依從性和管理率,醫院還免費為他們配備遠程血壓、血糖監控設備,動態觀察,指導治療。
除了全科醫師和健康管理師,鼓浪嶼醫院還有專科醫師。??漆t師會定期到社區巡診,同時針對全科醫師反饋過來的病情控制不理想及高危患者的信息,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形成了“三師共管”.
這種用腳“找病人、送健康”的“笨辦法”,也得到了居民們的認可。66歲的郭珍珍老人就說:“現在有幾個孩子知道父母的血糖血壓?我們的醫生天天關注,還經常打電話讓你按時吃藥。”
當然,遇到一些疑難雜癥,還是得將患者轉診到三級醫院。鼓浪嶼醫院與第一醫院在患者轉診方面實現了“無縫對接”:鼓浪嶼戶籍居民只需在鼓浪嶼醫院由醫生開具檢查單,至該院收費處繳費、留下聯系方式并拿取轉診聯,后面的預約工作都由院方來完成。據了解,鼓浪嶼醫院派駐專人在第一醫院門診大廳設點。鼓浪嶼戶籍居民在鼓浪嶼醫院開單后預約檢查或診治的信息將定期傳至后者的接待中心,由接待中心預約好后直接通知預約患者。患者只需按照預約時間到院,便可由工作人員安排導引至相關科室進行診療,極為方便。
“鼓浪嶼醫院的做法,既是家庭醫生的延續,也是‘三師共管’、上下聯動的體現。”廈門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說,“這有助于優化配置醫療資源,進一步完善分級診療制度。”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