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看病的醫生真的不夠了”、“兒童看病難、難于上青天”--為了緩解兒科和院前急救人員緊缺,國家衛計委決定,2015年9月中旬舉行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和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報考兒科、院前急診定向的考生可以加試相關專業內容,加試成績可以計入總分。
為什么會出現兒科“醫師荒”?兒科醫生的工作是怎樣的呢?
醫護人員三班倒 確保搶救不間斷
醫生往往一坐半天,不停地看病歷,做檢查,解答患者疑問,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大腦、頸椎、腰椎都確實很累,看起來就是坐在那兒,實際工作確實不易,而這不過是醫生門診工作的一部分,醫生肩上其實還擔負著住院、手術、教學、研究、培養新人等諸多工作。因此,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醫護工作者的健康需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因為“醫生好,患者才能好”.而兒科的工作更加繁重。
據現場醫護人員介紹,在兒童醫院急診科的搶救室內,為保證24小時不間斷搶救,急診科的醫生需要白班、大夜班、小夜班三班倒,五天一個循環。每個班上安排有一名急診科專職醫生、兩名其他科室輪轉協助的醫生,以及一名進修醫生。
兒童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張成曄工作19年,每次值夜班時都要靠喝咖啡來提神,第二天上白班時頭疼,又得靠止痛藥來緩解。有幾次白班時張主任實在頭痛難忍,只能去急診室打了**,再回來繼續工作。
常給家長寬心 被罵無所謂
北京兒童醫院年急診量超二十萬人次,這里的急診醫生不僅要負責給孩子診療,還需要和家長進行溝通、安撫他們的情緒。對于家長的焦慮和痛苦,醫生們往往都能感同身受。正因為這樣,醫患關系也在無形中被默默接通。
在急診科工作已滿兩年的葛新順醫生,自2007年研究生畢業后便進入兒童醫院。在各個科室輪轉了五年,才得以勝任急診“全科醫生”的工作。
向家長解釋病情、安撫家長情緒,是急診醫生的重要工作內容。葛醫生告訴記者,兒科過去被稱為“啞科”——小孩子說不清到底哪里不舒服,全靠醫生來看并根據經驗判斷。“這時溝通的技巧就很重要。如果溝通不徹底引起誤會,一件小事就有可能導致家長情緒失控。”
“過去有抽風嗎?發燒嗎?打過針嗎?”葛醫生接手的一名七歲兒童,當天突然抽風并持續流口水。沖進急診室后,孩子的父母緊張得語無倫次。在耐心詢問過病情后,葛醫生立即安排護士進行吸氧監護。等到這對父母表情有所放緩,葛醫生才開口讓他們去掛號。
家長痛苦感同身受“接通”醫患關系
葛新順也是一名父親,他的女兒5歲了。來到兒科急診后,葛新順很少有機會帶孩子出去玩。孩子還小,并不會開口要求爸爸多陪她。然而有時候見葛新順在家,女兒無意中一句“爸爸你怎么在家?今天不上夜班嗎?”反而會讓葛新順覺得很心酸。
“這里有幾個醫生沒被家長罵過?都不算什么事兒。”對于部分家長的過激行為,葛醫生表示理解,“有些普通家長與醫生對于醫學知識有不對等性,還需要慢慢改變觀念。”正是在這些不起眼的感同身受和維護童真的過程中,醫患關系被無形中默默地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