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個人發了一個關于臨床醫生寫SCI的帖子,參見http://www.pubsci.com 引來大家許多討論,感謝大家的熱情,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年樓主寫SCI綜述的一些經驗和經歷,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但對于SCI綜述的討論不是太多,尤其是臨床方向的SCI綜述,更是鳳毛麟角,樓主本人是臨床醫師,以下經驗主要傾向于臨床,基礎研究的同志們可是當參考。
首先,為什么要寫SCI綜述,這個問題各人有各人的回答,我覺得結合目前的國內形勢,寫SCI綜述至少有這樣幾個優勢,1)寫SCI綜述能夠拓展你的知識面,深化你的專業知識,在大量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必然會對你本專業的知識和最新進展以及發展方向有全面的認識。
2)SCI綜述基本不需要你做實驗,收集數據,采集樣品等等,需要的是你大量閱讀文獻和總結,對于臨床醫生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沒有條件做大宗臨床分析研究的醫院。
3)出于功利的考慮,SCI綜述有些單位也能當指標混晉升等,而且SCI綜述只是對別人文獻的述評,不會有造假之憂。這點一說,很多人肯定會來噴我,說什么為了寫文章而寫SCI等等,樓主是個實在人,帖子僅為了提供經驗分享,給廣大飽受SCI煎熬的臨床一線醫生做參考,所以那些高大上的基礎研究牛人,不要打著道德的旗號來噴我,口下留情吧。
其次,談談我對SCI綜述的書寫經驗。
1)綜述的來源或idea.目前為止,樓主發表了4篇SCI綜述,分值均在2分左右,個人第一篇SCI綜述大概是2009年寫的,當時由于正在幫主任完成胃癌方面一個臨床課題研究,包括標書的書寫等等,就某一領域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自然而然對該領域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于是突然想到是否能寫一篇SCI綜述。
由于之前沒有這方面經驗,就非常冒昧的給美捷登夏老師發了郵件,談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夏老師的積極指導,于是動筆開始書寫,一個月后投給Surgical oncology,一個月后得到回復,大修,前后兩個月修回2次接受。
這次的經歷是對我非常大的啟發,國內許多研究生或臨床醫生在做某一課題或者寫SCi時,往往會查閱參考大量的文獻,在你閱讀這些文獻的過程中,必然會形成一個大概的了解,哪怕是其中某一方面,這就是SCI綜述的idea的來源,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去看看那些高分值SCI論著的討論部分,往往參考文獻達15到20篇,而討論的內容就是篇小小的mini-review.
作者往往會對既往研究做總結,分析自己研究結果與既往研究的相同及不同點,進行深入討論。那么我們既然做課題或寫文章時查閱了那么多文獻,看了那么多文獻,為什么要浪費,何不挖掘出可以探討的問題寫成一篇SCI綜述呢?有時不用刻意挖掘,自然會有想法,只要沒人寫過,你就可以寫!
2)綜述的書寫方法,樓主所發表的4篇綜述,不是meta-分析,而是述評性質的綜述,這類綜述的寫法個人體會是切忌報流水賬,也就是單一羅列別人的研究結果。
與國內不同,國外SCI綜述往往是大牛寫的(國內至少一半是研究生寫的),都是本專業的頂級牛人,他們的綜述分析非常透徹,旁征博引,而我們許多的綜述都是簡單羅列結果,至少樓主做研究生時發表的綜述是這樣,不知大家是否一樣,例如這樣的句型“XXX等人發現AA蛋白在肝癌中表達升高,YYY等人發現AA蛋白與肝癌轉移有關,因此AA蛋白可能與肝癌的發生與轉移有關等等”.SCi綜述絕對不能這樣寫,個人感覺分析必須透徹,如果研究結果不相同,那么造成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樣本量還是試驗方法?哪些結果更可靠,為什么?如果研究結果一致,又說明什么問題,既往研究的缺陷在哪里,有哪些地方還要進一步論證?這些都是你必須探討的,而這些必須要求你大量深入的閱讀文獻。
這里最典型的就是個人第3篇SCI綜述,是針對新輔助化療到手術之間的間隔時間問題,當時也是偶然在外面聽講座,發現老外列舉新輔助治療后手術的研究中,時間間隔都不盡相同。
于是自己查閱了相關的文獻, 對于這種時間間隔的研究非常少,只有13篇,而且有些是觀察研究,有些是回顧分析,只有2篇是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個人覺得這些研究雖然有統一的地方,但也各有不同,且各個研究也存在缺陷,于是樓主憑借對這13篇文獻的分析寫了一篇3000字左右的綜述,投給Digestive surgery.
當時真是沒報太大希望,因為樓主覺得13篇文獻是否太少,篇幅是否太短,另外,雖然分析的很透徹,但書寫格式非常隨性,和國內那些規范化格式的綜述沒法比。
一月后,收到編輯的意見,出乎我意料的是,minor revision, 只要求修改語言,當時審稿人就是編輯本人,他告知我他也是這個研究領域的,認為我的綜述非常有臨床意義,所以建議我修改語言后直接接受。由此我得到的啟發是,這類綜述不在于你引用多少文獻,寫多少篇幅,而是在于你對既往研究結果透徹的分析,并且給出你獨到的見解。
3)從case-report到一篇SCI綜述,個人第4篇綜述純粹機緣巧合,當時一位主任將一篇case-report給我,讓我幫忙投稿SCi,這篇Case是關于臨床一種比較特殊的轉移性腫瘤,眾所周知,case發表非常難,投了2個雜志都不成功,于是我查閱了文獻,發現這種病例臨床報道從1950開始約有60篇左右的文獻做過Case-report,于是我就大膽的建議主任我幫他改成review來投。
我將這60篇文獻所有資料提煉出來,包括患者年齡,性別,腫瘤分化,分期,治療結果等等,甚至繪制了生存曲線,不得不說,這個查找文獻以及提煉數據的過程是相當乏味,去年年底寫完,投給Surgical Oncology,一個月后大修,4月份正式接受,主任非常高興,不僅原來毫無希望的一篇文章發表了,同時還是以review的形式發表,比Case上檔次多了。
我之所以將此次經驗分享,是因為很多戰友問我Case能不能發表SCI,我想說的是Case很難發,你可以嘗試我這種形式。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