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教師節,大家都在表達對教師們的感激之情。醫生與教師是兩個看似毫不相關的職業。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醫生也是教師。醫生在術前解釋病情、治療方法、手術風險等,不正是將醫學知識傳授給患者及家屬,使手術得以順利進行么?醫生解答患者及家屬的問題,不正是教師所做的答疑解惑么?
在日本,醫生不僅為患者治病、做手術,還充當病人的醫學教師角色。很多日本醫院在手術前,為打消患者及其家屬的顧慮,會安排他們上一堂“醫學課”.
日本醫生常說:“讓患者了解病情是治療的第一步。”岡山市的市民醫院就為患者播放同類手術的視頻,增加患者對病情的了解。該院神經外科醫生為即將手術的患者播放的視頻中,不僅包括大腦內部構造及醫生切除病變部位的過程,并配上了輕快的背景音樂,視頻中還展示了患者術前術后的對比效果。該院院長、神經外科醫生松本健五介紹,很多患者看完視頻后,都能安心地接受手術了。
長野縣的安云野紅十字醫院從去年開始,用平板電腦給即將接受手術的患者“講課”.醫生先將事先錄好的“教學”視頻播放給患者看,讓患者了解病情、治療方法、手術風險等,再回答患者的提問。這樣既減輕了醫生的負擔,也讓患者能了解到更多的手術細節。
還有很多日本醫院與電視臺合作,將一些手術的全過程作為節目在電視上直播,同時請相關的醫學專家,到直播間中對手術的細節進行同步講解。在講解過程中,電視臺會請一些民眾來直播間旁聽,很多人還有機會在電視臺搭建的模擬手術室中,在專家的指導下,用模擬材料做縫合手術。很多民眾在看了節目后表示,他們體會到了做手術需要很高的技巧,醫生真的很不容易。這樣的電視節目增進了醫患之間的相互理解,頗受民眾好評。
據悉,日本幾乎所有患者在手術前,醫生都會為其安排“醫學課”.而且,術前主刀醫生會親自在手術室門口迎接患者,并親自將患者送出手術室,與家屬一起,等待患者醒來,真正讓患者體會到了“賓至如歸”的感受。正是由于醫患之間的融洽關系,日本極少出現醫患矛盾。
在日本,醫患溝通的開展效果如何已經影響到病人的就醫選擇(doctor-shopping behaviour)。根據研究結果,在19個相關變量中,醫生解釋溝通水平(the level of doctor explanation)是影響病人就醫選擇的最主要因素(p<0.01)。一項關于日本與美國的醫患溝通比較研究也表明,日本醫生比美國醫生在行動上更自覺地注意和病人間的交流溝通,病人更愿意與醫生自由的交談。如果醫生的談話主題僅僅局限于疾病本身,或稱之為biomedical topics,大多數病人對這種交談方式感到不滿意。對此,日本醫生為減少醫療**總是自覺地與病人進行溝通,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緩解了醫患矛盾。
首先,是建立醫患信任關系,提供優質服務。1995年由厚生省、日本醫師協會、日本醫院協會、健康保健聯合會共同發起成立了醫療評估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監督醫院向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為了保證醫療質量,2004年6月該機構對所有醫院在醫療記錄是否嚴格管理、對患者有沒有主治醫責任制、每個病例是否進行了認真研究、有無醫生進修制度、患者權利是否有明文規定等五個方面進行評估,并在因特網上公布結果,評估合格者發結合格證書。患者根據評估結果選擇優質醫療的同時,又增加了對醫生的信賴。
其次,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減少事故發生。日本厚生勞動省建立了醫療事故數據庫,成立了由醫生、律師、民間組織代表參加的醫療事故信息研究會。研究會的主要任務是對全國醫療事故有一個準確的把握、研究如何預防事故、查明事故原因以及發生重大事故時如何應對。
最后,是通過法律手段協調雙方關系,做到發生醫療事故有章可循。按規定,發生醫療事故后,醫院要向有關部門報告。有關部門要向病人家屬作出解釋,屬于院方的錯誤,醫院要真誠道歉,并在經濟上給予賠償。如果醫患雙方對責任承擔存在爭議,可訴諸法律,有關部門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處理,觸犯刑法的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日本醫患溝通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