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很大,有醫院的壓力,有患者的壓力,還有家庭的壓力。
——去年3月底,張濱辭掉急診科醫生一職,到醫藥公司任職。
急診科打罵事件比較多,但不會嚴重到哪里去。這主要是因為病人剛送到醫院,家屬比較心急。
——東莞一所鎮級醫院負責人稱曾做調查,急診科的醫患沖突往往來得很突然。
上個月,東城東華醫院以及常平人民醫院接連發生急診科醫生被患者或者患者家屬毆打的事件。日前,全省部署解決醫患**和打擊“醫鬧”工作,東莞也將對醫鬧**展開調查,一旦發現將及時采取法律措施。急診醫學科是醫院中重癥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醫護人員最容易和患者發生矛盾。
記者對東城東華醫院、虎門太平人民醫院、大朗醫院、中堂醫院、麻涌醫院、石龍醫院等十多家醫院130名急診科醫護人員,就上班時間、工資水平、職業壓力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九成受訪急診科醫護表示曾遭謾罵或動粗。
急診科儼然成為醫患關系最為緊張之地,急診科的醫護人員的生存狀況值得整個社會關注。我們期望,走進這個接近死亡與重生的群體,讓社會了解急診科醫護人員的生存狀態,對緩解日益緊張的醫患關系有所幫助。
急診醫護大多選經驗豐富者
2013年4月8日,是張濱(化名)脫下白大褂一年零十天的日子。脫下白大褂之前,35歲的他曾是東莞一所知名醫院急診科醫生。
張濱從醫科院校畢業后,先在內地老家醫院工作了七八年。醫院為了培養新人,把他安排在急診科,跟隨120出車接診。“內地醫院工資少,又辛苦”,但年輕的張濱不在乎工資多少,只希望能夠積累經驗。
內陸城市醫生職業地位普遍較高,較少發生不信任醫生的事件,張濱工作生活平穩,卻日漸感到枯燥無味。三年前,經同學引薦,張濱來到東莞一所醫院。醫院領導看他有急診科的經驗,便把他安置在急診科。讓張濱感覺大為不同的是,內地醫院急診科里多是年輕醫生,但東莞醫院的急診科里主要是一些年富力強又有經驗的中年醫生,護士也如此。
根據此次記者對東莞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的問卷調查,在急診科工作了三年以上的醫護人員達到59.4%.工作一段時間后,張濱才知道個中緣由,“東莞人口眾多,醫療資源有限,兩者沖突明顯,加上東莞工廠眾多,千奇百怪的病狀頻出,只有富有經驗的醫生才能應對。”張濱以前從未接診過職業病患者,但在東莞頻繁遇到。
東華醫院一位張姓副院長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說,東莞外來人口眾多,工廠林立,千奇百怪的病都有,倘若沒有急診經驗,很難應付得來,嚴重的還會耽誤救治,“所以我們醫院急診科都安排有資歷的醫生坐診”.
急診醫護工資遠沒想象中高
因為人手少,病人多,張濱每天都要工作10個小時,“在內地,病人比較少,我們通常都是工作8小時,準點上下班。”南都此次調查顯示,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含8小時)到12個小時的急診科醫護人員有111人,占調查人數86.7%,13.3%急診科醫護人員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73.4%的醫護人員表示一個星期要上兩三個夜班。張濱認為,醫生工作時間較長,一定要保證足夠的休息時間。
在普通人眼中,醫務人員屬于“金領一族”.但現實中,醫務人員的收入遠沒有想象中高,“尤其是我們急診科醫生。”張濱說。此次接受問卷調查的128名東莞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中,沒有一人反應月工資超過1萬元,5000元到10000元的也僅有21人。83.6%的急診科醫護人員稱月工資低于5000元,“相比其他科室,急診科的醫生確實要低許多。”張濱說,急診科的醫生只是負責病人到院后的前期工作,一來開藥少,二來不做手術。
遭家屬一拳 從此脫下白大褂
相較內地醫院,張濱在東莞的每一天都過得又辛苦又踏實。要不是沒有后來的一記拳頭,他不會萌生辭職的想法,離開他心愛的問診臺。
張濱清楚記得,那是2012年9月一天晚上,他隨車去接一名醉酒男子。這名男子喝醉后撞傷了頭。送到醫院后,張濱簡單地為醉酒男子做了包扎,但男子深夜在急診室大吵大鬧,不斷拍打病床,搖晃座椅,把其他病人都嚇壞了。由于害怕醉酒男子傷到其他病人,張濱讓人把他綁在病床上。
醉漢家人趕到時,看到其被綁在病床上,不由分說就給了張濱一記拳頭,責問他為什么綁人。張濱感覺莫名委屈,他想還手,被急診科主任攔住。被那記拳頭擊中后,張濱脫下白大褂,拂袖而去,在家休養了兩天。后來,醫院領導出面,張濱才繼續回去上班。此后大半年,張濱目睹了不少發生在同事們身上“輕則謾罵,重則動粗”的遭遇,“且不論是誰對誰錯,大部分先動手的都是患者及家屬”.
南都調查顯示,128名參與調查的東莞醫院急診科醫護人員中,有116人遇到被患者打罵的情況,占90.6%,打罵次數超過3次的高達68.7%.“這一點也不奇怪。”東華醫院急診科護士長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醫院急診科有四五十人,其中一半以上的醫護人員有這樣的遭遇。“曾經有一次,患者家屬提刀沖到醫院來砍醫生,幸虧醫生跑得快。”這名護士長說,有了這樣的遭遇,全科室的人都堅決反對兒女們學醫。
遇到家屬打罵“不予理會,暫時離開”
調查中有73.4%的急診科醫護人員表示,遇到患者及家屬打罵的情況會選擇“不予理會,暫時離開”.張濱說,醫生與患者對打,受損的永遠是醫生。“不說傷勢,最起碼醫生會檢討,會通報批評,更會丟工作,而患者沒有這個擔憂。”張濱說,正因為醫生有這么多顧慮,所以往往醫生不會主動開罵和動粗。有69.5%的急診科醫護人員將打罵原因歸咎于“患者以及家屬不講道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反應“候診時間過長”也會導致醫患矛盾。
東莞一所鎮級醫院負責人說,曾經對發生在醫院各科室的醫患矛盾進行過調查,發現急診科的醫患沖突往往來得很突然,經常是醫護人員一句話惹怒對方。“急診科打罵事件比較多,但不會嚴重到哪里去。”該負責人說,這主要是因為病人剛送到醫院,家屬比較心急。72.7%的醫護人員就認為這給他們帶來不少的壓力。
“壓力很大,有醫院的壓力,有患者的壓力,還有家庭的壓力。”去年3月底,張濱終于下定決心辭職離開了醫院。脫下白大褂,換上西裝,如今他已經成為東莞一家醫藥公司的區域經理。調查中64.8%的急診科醫護人員說,想離開壓力較大的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