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進鏡技巧(附圖)講解超細致!!(2)
2011-02-14 11:58
閱讀:138064
來源:愛愛醫
作者:李*霞
責任編輯:李淑霞
[導讀] 1 持鏡:左手置于胸前,左手持內鏡的操作部,保持操作部直立狀態,以虎口及腕部的力量撐住內鏡,僅以左手無名指及小指持握內鏡操作部,不要抓持過緊,抓持過緊會影響操作的靈活性;以左手的拇指和中指及無名指調節大小旋鈕,兩指配合保持旋鈕的穩定性,以防止

何時讓患者吞咽;一般情況下可以不用讓患者做吞咽動作,直視下插入即可;食管開口位于杓狀會厭襞兩小角軟骨的后方,正常處于關閉狀態,插入困難時,要等到內鏡前端頂在咽部的楔結節的時候,右手推送內鏡使內鏡前端有一定的阻力后再讓患者做吞咽動作,待咽部張開始順勢送內鏡入食管 ;因為吞咽動作引起下咽部肌肉收縮,內鏡會被自然的導向正確的方向,同時吞咽時食管入口部瞬間開啟,咽部抵抗感消失,內鏡像被吸入一樣進入頸部食管。
注意:從內鏡的先端部抵住食管入口到通過食管入口(食管第一狹窄)前的時候,經常會有一瞬間我們無法看到明確的腔,這時候如何判斷我們的進鏡方向是否正確是非常重要的,這時,我們可以以我們視野中的直行的小血管作為我們的進鏡方向,只要看到直行血管就可以確定鏡身是在食管中了;如果視野中看到的是無規則的網狀毛細血管,那么鏡身一定是抵在梨狀窩里面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進到了食管上段的憩室里面了,最好退鏡重新進;如果視野中看到一片蒼白或者灰白的環狀結構,那就是進到氣管里面了,必須馬上退鏡。
通過食管:內鏡插入食管后(距門齒15cm后),即可邊注氣,觀察食管腔有無狹窄及其它病變后,邊通過胃鏡,一般在距門齒40cm左右(38cm~42cm)可見賁門及上方的齒狀線,在賁門開放狀態下將胃鏡插入胃體,注意:在尚未確定沒有食管靜脈曲張前絕對不可以吸引食管內的粘液,乙肝陽性病人尤其應該注意。
有關食管的幾個數值:成人食管平均長度約20~25厘米,平均約直徑2厘米,食管有三個生理性狹窄區:第一生理性狹窄區為食管入口處(相當于C6水平),距門齒距離約16-17厘米;第二狹窄為主A弓及左主支氣管橫跨食管前壁處,距門齒約26-27厘米;第三狹窄為食管穿過膈肌裂孔處(相當于T11水平),距門齒約40-45厘米 ;心臟引起食管壓迫一般距門齒35厘米,相當于右心房部位,食管調搏也將電極插至此處。另外,上部胸部食管被后方的椎骨壓迫,顯示出規律的高低起伏,可以幫助定位食管后壁。
進入胃后繼續注氣,將胃體張開后,在胃體上部可見一弧跡,(反轉時較易于觀察)其右上方為胃底穹窿部,左下方為胃體部。此時不宜過分充氣,否則進入幽門會比較困難。
通過賁門、胃底、進入胃體:胃鏡通過賁門的時候,要循腔進鏡,此時腔在視野的左下方(如前兩幅圖片),調節彎角鈕向左(左旋鏡身)、向下(Down)即可使內鏡進入胃體;可以循大彎側的縱行皺襞為向導,但是以大彎皺襞為向導時,一般要經過粘液湖,切要走行的距離也比較遠,應該盡可能沿小彎側前進,這樣鏡身接觸胃壁幾率小,患者痛苦小,而且到達幽門時鏡身短。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大鈕向前推(Down),隨后小鈕向下打(Left),打旋鈕具體的時機和程度要以看清楚腔為標準。當然這樣的操作動作幅度比較小,姿勢比較優美,但是實際操作中的難度比較大。
比較簡單常用的做法一般都是——左旋操作手柄同時加上Up大鈕,這樣的操作比較簡單,容易掌握,同時抬高握持鏡身軟管部的右手,以彌補左旋不足。
劉老師的觀點:左旋的同時使操作手柄放平,可以使大小兩個旋鈕同時向操作者自己的方向打,即大拇指下壓兩旋鈕,這樣比較省力。我的理解:我們剛剛進入胃體的時候,腔一般都是在視野的左下方,我們的目的是要使鏡身前端向左下方動,所以要左旋鏡身向下(down),這肯定沒有問題,劉老師的做法是:左手放平(相當于鏡身左旋90度),這時候up變成了向左,下壓小旋鈕(L)就變成了向下,最后的結果還是鏡身前端轉向左下方。我覺得左旋操作部或者down,不如up或者放平鏡身容易。




我們還是看著圖來講比較方便一些,看清賁門結構(上圖1),稍稍推進內鏡我們就會看到上圖2,這時候可以看到胃腔在左下方,循腔進鏡,左旋加up的目的是通過賁門(否則鏡身的先端部就會頂在賁門小彎,上圖3、4),通過賁門后立刻右旋(如下圖1),這時候就可以看到胃腔在右上方,胃鏡就已經進入到了胃體(下圖2、3、4)。通過賁門后如果沒有及時的右旋復位,就會轉到胃底腔里面去了,那樣最好稍稍后退,然后再從新進鏡。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