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看病貴"其實質是"到大醫院看病難、到大醫院看病貴",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在于改變就醫結構不合理的現狀。也因此,社區醫院的建設,被認為是醫改的一個突破口。中華醫學會理事長鐘南山就曾經說過,醫改的關鍵和要害應當是提高社區醫院水平,減少公立大醫院內的普通病人。在醫改逐漸步入深水區的今天,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顯得愈發重要而急迫。
然而,讓人尷尬的現實境況是,無論大病小病,民眾都習慣性地到大醫院就診,"小病大治"、過度診斷等現象普遍存在。來自衛計委門的資料顯示,本來三級醫院65%的門診病人和77%的住院病人均可分流到社區衛生機構。
提高社區醫院水平,不僅關系到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更關乎醫改成敗。
社區醫院要"熱"起來,必須提高診療水平,配備全科醫生。
社區醫院之所以"遇冷",關鍵在于其現有的醫療水平難以滿足民眾的要求。一方面是硬件方面醫療設備不足,而更關鍵的是醫療人員資質水平有限、全科醫生嚴重缺乏。大醫院倚重??漆t生,社區醫院仰仗全科醫生,才是最佳配置狀態。但我國基層衛生機構中全科醫生嚴重缺乏,解放軍總醫院教授李小鷹提出"培養大量全科醫生才能真正緩解看病難".這不僅僅需要加大投入,更要在人員的編制核定、獎勵激勵機制方面吸引全科醫生到社區醫院任職就診。而公立大醫院也有責任、有義務掛鉤幫助提高社區醫院的水平,不僅要承擔全科醫生的技術培訓,還要在人員、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幫扶。
社區醫院要"活"起來,就要明確自身定位,與大醫院錯位發展。
社區醫院要發展,首先應該明確自身定位。社區醫院應該是"做大醫院做不了和沒精力做的事情",實現錯位發展與互為補充。社區醫院重點應在疾病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服務等方面發揮作用。公立大醫院和社區醫院要建立順暢便捷的"轉診"機制,聯動互動,各司其職,各展所長。
這方面,新加坡的經驗可供借鑒。新加坡制定了嚴格的病人逐級轉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區醫院就診,如社區醫院沒能力治療,再轉到大型的綜合醫院,由社區醫院推薦轉入大型綜合醫院的病人,收費比其他病人低。如此規定,既堅持了"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也可以避免大醫院資源浪費現象。
在眾多國家,社區醫院都是就醫首選,"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手術在醫院,護理在社區"已成醫療慣例。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基層衛生機構的就診率達80%以上,只有不到20%的患者需轉診到中心醫院或專科醫院。
我們期待,新加坡社區醫療模式在廈門的引進與試點,能夠給社區醫療機構的發展找到一條路子,讓曾經備受"冷遇"的社區醫院"熱"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