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究竟能不能一起吃?
2022-12-14 17:53
閱讀:8544
來源:江淮醫學
作者:愛愛醫小編
責任編輯:愛愛醫小編
[導讀]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是你自己命運的第一責任人。
有時候想想,一種藥的浮沉,就像人生的起伏一樣,歸來后不再是少年,變化的連自己都不認識當年的自己,這還是當初的我嗎?2022年4月,《電子臨床醫學》發表了一項薈萃文獻,共納入40項研究,涉及各國486萬余名受試者。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選用任何一種非甾體類抗炎藥,比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都是比較安全的。2022年12月,國家防控新十條的發布實施。明確無癥狀感染者和輕癥患者不必再去定點醫院或者方艙醫院治療,直接居家隔離健康監測即可。奧密克戎目前主要引發的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相關癥狀,侵犯肺部的罕見,一般多是發熱和乏力為主。而發熱,其實是人體免疫對抗病毒感染的一種應激反應。低燒無需退熱,如果超過38.5℃,可以對癥使用一點退燒藥。那么,如何選用退燒藥,就引起了大家極度關注。網上也出現了各種推薦,但涓涓細流歸大海,還是兩種“主打歌”: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這兩種藥,都是非處方藥,也都是非甾體抗炎類的解熱鎮痛藥物,是臨床退熱一線較為安全有效的兩種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問世時間比布洛芬要早,是退熱界的老大哥。清光緒三年,陰歷丁丑年,也就是1877年。這一年,稍懂一點歷史的都知道,這是歷史上是一個痛點,因為1877年和1878年發生了一千萬人死亡的“丁戊奇荒”。但是對乙酰氨基酚真正用于臨床退熱,卻是在1955年。那一年,美國強生公司的對乙酰氨基酚片上市。我國對這一生澀難記舶來藥品給出了一個生動傳神的翻譯:撲熱息痛。再后來一些商品名的藥物林立,代表作有:泰諾、感康、快克、白加黑,護彤以及散利痛等等。布洛芬問世時間比對乙酰氨基酚要晚,是退熱界的小弟。1961年才取得專利許可上市。而且,布洛芬不像對乙酰氨基酚,還有高大上的譯名,到目前為止,布洛芬還叫布洛芬。就像你爸還叫你爸,沒有爹地,爸比等之稱。即便商品名,也只有區區不多的幾個,能被多數人人記得的,無非就是芬必得和美林。而且,芬必得這個商品名還腳踩兩只船,既有布洛芬版本的,也有對乙酰氨基酚版本的,娶妻納妾,既要也要。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而所有籃子,也不全放在同一輛車上。這一點,你看,芬必得就做的很好。當然,主要原因,還可能是人們習慣印象中,布洛芬好像多是用于鎮痛的,沒有多少人關注其實它還是退熱的一線藥。而中國人在上呼吸道感染中,人們似乎更在乎的是發熱,最怕傳說中的腦子燒“糊涂””了,而不太在乎四肢關節酸痛,以及頭疼啥的。這一點和外國人不太一樣,外國人似乎更在乎全身感受和體驗。這一點體現在用藥上,有很大的區別與不同。也因此,他們布洛芬與對乙酰氨基酚連用就比較常見。除了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還有一個近些年幾乎被打入冷宮的曾經不可一世的“退熱皇后”:乙酰水楊酸。許多人聽這藥名比較陌生,但我說出他的譯名,你才知道它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阿司匹林。記得我們小時候,感冒發燒,老師直接讓我們去診所買一片“APC”,也就是阿司匹林口服。一毛錢一片,一小時左右退熱,好吃不貴,也因此,阿司匹林成為了改革開放前和初期七八十年代前后的明星退燒藥物。但現在,阿司匹林幾乎在退熱江湖不當大哥好多年,另起爐灶的干起了抗凝市場的大旗,做起了心腦血管的主業。有時候想想,一種藥的浮沉,就像人生的起伏一樣,歸來后不再是少年,變化的連自己都不認識當年的自己,這還是當初的我嗎?話歸正題,對乙酰氨基酚在肝臟代謝,布洛芬在腎臟代謝,所以,安全劑量下,兩個藥混著吃,應該是安全的。就是在我國,多數醫生都不主張這兩種藥物同時吃,但是在國外一些專業醫生,現在往往多合并使用。因為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兩種藥品沒有相互作用的成分。對乙酰氨基酚的解熱作用,是通過影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產生周圍血管擴張、出汗、散熱而起作用。而布洛芬則是靠控制人體產生的脂肪酸鏈來發揮藥效的,所以布洛芬的藥勁比對乙酰氨基酚的稍微強大一些,藥效的發揮時間也長一些。但是我國,不推薦這兩種藥物聯用,僅僅是在一種藥物退熱效果不好的情況下,才建議可以交替使用。而在《中國0至5歲兒童病因不明急性發熱診斷和處理若干問題循證指南(標準版)》中更是明確建議:不推薦對乙酰氨基酚聯合布洛芬用于兒童退熱,也不推薦對乙酰氨基酚與布洛芬交替用于兒童退熱。多說一句,最近有一篇爆款網文,說是一些人在家吃藥預防新冠,導致嚴重肝衰竭,我想很可能就是超量口服了經肝代謝的對乙酰氨基酚所致。這是要引起大家高度注意的。因為排除個體差異,對乙酰氨基酚中毒量是一日4克,致死量是一日6克。啥概念呢?每片感康含對乙酰氨基酚 0.25克。一次一片,一日兩次,也就是最多0.5g。泰諾林稍微生猛一點,每片含對乙酰氨基酚0.65g,一次一片,一日三次,不到 2 克。因為美國早在十年之前,就明確規定了每片退熱藥物中的對乙酰氨基酚含量不能超過0.325 g。為什么要這么規定?這樣規定的目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少藥物過量的風險。實際上泰諾林一片含0.65g,嚴格按說明書使用,完全沒有問題。問題是現實中,許多患者對醫囑的遵從性差,甚至自作聰明的擅自加碼,多藥聯用,自以為這樣會康復得更快。而我們許多中成藥,比如一些復方感冒靈類的沖劑,其實也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這樣無形之中,一旦混服,就很容易導致藥物過量。使原本很安全的對乙酰氨基酚變成了肝臟的殺手。說到這里,可能有些網友會傻傻的問:既然外觀退熱將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有聯用,而我們又容易誤將含對乙酰氨基酚的中西醫物合用,那為啥中成藥里不加布洛芬,而非要用對乙酰氨基酚呢?相對而言,對乙酰氨基酚的確要比布洛芬的生產成本便宜一些。當然,更重要的是,還能應用最大化,因為布洛芬不能用于孕婦和六月以下的嬰兒。而對乙酰氨基酚對于孕婦和三月以上的嬰兒相對來說要安全一些。布洛芬主要在腎臟代謝,容易引腎衰竭和心衰竭。我最近就收了一個病人,因為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痛,長期口服經布洛芬,這次是腎炎、水腫入住到我們內科。另外,布洛芬還有一個最大也是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容易引起消化道潰瘍。有胃潰瘍的、心梗腦梗冠心病的、腎功能不全的,甚至一些類風濕、強直脊柱炎的已經在口服一些非甾體類藥物的,這些人都不能用布洛芬。并且,60歲以上老年人、有高血壓高血糖等多種基礎疾病的患者,也不建議使用布洛芬。因為布洛芬和多種降壓、降糖藥等有相互作用,會影響這些藥物正常藥物效果的發揮。大家其實仔細看一下布洛芬的說明書,就會發現上面清楚寫明:與口服降血糖藥、地高辛、甲氨蝶呤同用時,能使這些藥物的血藥濃度增高,不宜同用;與肝素、雙香豆素等抗凝藥同用時,可導致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增加出血傾向。相比之下,對乙酰氨基酚就要安全許多。所以,對于這類人群,優先推薦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退熱。這樣一來,也就是說,對乙酰氨基酚比布洛芬有更廣泛的適用人群,有更廣闊的市場量值。最后我想說的是,就像日本人覺得牛是拿來吃的,印度人覺得牛是拿來供奉的,底層邏輯要是不一樣,就沒法達成共識。所以,相信醫生,遵從醫囑,最為重要。專業的事還是交給專業的人來干。大家感覺身體不適,一定要咨詢醫生,聽從醫生的專業指導,千萬不要盲目自行百度,自以為是的胡亂吃藥。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是你自己命運的第一責任人。所有胡亂用藥背后的風險,都需要你自己來承擔。說到底,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自己每一次選擇的結果。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