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為何不愿去基層醫療機構
學醫的大學生為何寧愿繼續躲在象牙塔里,也不去基層醫院工作呢?
記者電話采訪了遼寧、黑龍江、河北、湖南、安徽等地多所醫學院校的在校學生。他們的回答中出現最多的答案是“待遇低”。
鎮中心衛生院的老陳也告訴記者:“現在鎮衛生院需要人,但是確實沒有能力提高待遇以吸引人才。”
老陳表示,實施醫改后,老百姓買藥便宜了,報銷比例也高了,醫院的工作量隨之增大,但由于國家一直在努力限制以藥養醫,所以衛生院的實際收入不增反減,一些補助難以到位。
王國軍院長卻樂觀許多。他告訴記者,現在醫院的經濟狀況比前幾年好多了,贊皇縣醫院的醫護人員收入近六年來翻了數倍,新來的大學生的報酬在當地也不算低。
不過,石家莊市欒城縣醫院的一位醫生表示,“不低”也只是相對基層而言,雖然各基層醫療機構“富裕”程度不同,但“說縣級醫院的財力能與三甲醫院抗衡不現實”。
按照老陳的理解,除了工資收入,待遇還應該包括編制。
在編制保障方面,河北省唐山市某縣衛生局人事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直接表示:“現在衛生系統隊伍不穩定。30歲以下的正式職工非常少。”
他告訴記者,早些年在醫院人手開始不足時,當地醫院招了一批大學生。此后,這些大學生的編制問題一直沒法兒落實,導致其工資無法審批,工齡無法計算,最后醫院也留不住人。
也有基層醫療系統的工作人員表示,時下“三支一扶”計劃(指高校畢業生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記者注)等為基層輸送醫療人才的政策,緩解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但在畢業生協議期滿之后,很難留在當地獲得安置。
80后大學生常杰(化名)是華北煤炭醫學院西醫臨床專業2007屆??飘厴I生。大學畢業時,他通過“三支一扶”考試,被分配到家鄉的衛生所工作。但兩年協議期滿后,他便成了“臨時工”?,F在,常杰又參加了“大學生村醫”計劃,在縣里的另一家鎮衛生所工作。“能留下就盡量留下吧。”面對記者“協議期滿之后如何打算”的詢問,常杰顯得很無奈。
無編制的崗位是否能留住人才?王國軍院長說:2011年年初,贊皇縣醫院接到文件,“說行政事業單位招工的話,必須通過市人事局的考試,統一招工,相當一部分本科畢業生為此都跑了。”
基層醫院“發展空間不大”
當基層醫院、衛生局等單位為如何提高醫護人員待遇而苦惱時,在校醫學生卻未必領這份情。
“如果基層醫院提高了待遇,甚至待遇與大醫院一樣的話,你是否愿意去基層醫院工作?”記者問。
張惠娟想也沒想立刻回答記者:“不!”
王祿生表示,這表明大學生不愿到基層醫院的另一個原因:發展空間不大。
曾就職于安徽省省立兒童醫院(三級甲等醫院——記者注)的李梅醫生也認為,大醫院設備好,學習環境好,醫療培訓機會多,“進大醫院業務水平提高得較快”。
張惠娟明年就將迎來自己的畢業季。她考慮得更為詳細。她說,與其它職業不同,醫生是一個極為注重實踐并終身受教育的職業。“想成為一個好的醫生必須有好的老師,好的環境。市級以下的醫院找不到好導師,沒有發展空間,去小醫院就意味著你一輩子只能待在基層”。
此外,醫生注定是一種“名利雙收”的職業,沒有名就沒有利,在小醫院待著,水平再高,也只是在一小片地方有影響,“讓人看不到事業上的希望”。
因此,許多醫學院畢業生幾乎無視王國軍們的渴望,而直接“面對殘酷的競爭”,去大醫院應聘。
“僧多粥少”的大醫院就業形勢,讓本科生很難進入三甲醫院。“一般安徽的三甲醫院每年一共只招收十來個新人,并且學歷以研究生為主,也有不少要求是博士”。李梅說,即使應聘成功,也還要經過兩三年的聘用期,等待考試機會,通過成績決定最后是否能成為正式職工。“聘用期的工資獎金都很低”。
對于進不了大醫院,又不想去小醫院的人來說,轉行是更加艱難的抉擇。李梅告訴記者,由于醫學專業技術性較強,選擇其它職業,比如參加公務員考試、去企業應聘等,都需要重新學習。
張惠娟不打算“艱難轉行”,她也還沒打算直接加入應聘大醫院的“戰爭”,因為“本科生只能找到縣級醫院”雖然她一再表示,“不去基層不僅僅是待遇問題,也并非大學生害怕艱苦的環境貪圖安逸”,但她已經決定考研,為未來能去大醫院做準備,
王國軍也清楚醫學院校的學生為什么不愿到縣醫院來工作,但他仍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他說,通過院領導去學生家里做工作,今年已經答應來的大學生有兩個。“我今年的目標是招來5-6個,得一步一步來”。他還告訴記者,三月底,各學校就開始舉辦招聘會了。
他已和縣衛生局長商量好,一起去招聘會做大學生們的工作,爭取多招來幾個大學生。